请【登录】 如未注册 请【注册
微博
我的资料我的订单

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 万众会计创新论坛
会计理论逻辑的中坚——价值
发布日期:2024/7/11  来源:许强 作者:许强 工作单位:山东泰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量:164

会计理论逻辑的中坚——价值

                     许强

         如果说会计理论逻辑的起点和终点是利益,那么会计理论逻辑的中坚就是价值
         价值,即利益。利益,即价值。价值是利益的高雅代称,是利益本质的文明表达形式,是“君子不言利”之后利益的别称。利益的本质就是价值;价值的本质就是利益,价值是利益的偏数量表达,或者说是利益的具体存在形式。价值是利益的分层。价值分为:高度具体价值、一般具体价值;一般抽象价值、高度抽象价值。利益也是如此:高度具体利益、一般具体利益;一般抽象利益、高度抽象利益。其中:高度抽象价值就是高度抽象利益,就是哲学中的价值和利益,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中的价值和利益;高度具体价值就是高度具体利益,就是一斗米,几元钱?一匹马,多少钱?就是人与大千世界的具体对比关系,人与世界万象的具体对比关系。没有对比,就没有好坏;没有对比,就没有利益;没有对比,就没有价值;没有对比,就没有衡量,就没有价值量。有对比,才有差别,才有不同的具体价值,才有具体价值的量。无差别,都一样,不需计量。那种无差别、高度抽象的价值或者利益,不需要计量,也不可能计量。这是质量度哲学原理的要旨。但是,通常所说的价值,即凡是需要计量的价值都是具体价值,都是有差别的价值,至少是有具体数量差别的价值。正是这种有差别的价值才是会计学的内容。
如果说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终点是利益,那么,会计理论的逻辑中坚,就是价值。
(一)价值定义的三种表达形式:
1.相对值形式的价值
价值,是指投入与产出、付出与收获、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其计算公式:
     产出      收获        劳动成果   使用价值
价值  =  ——  =  ————  = ————  = ————
投入      付出        劳动耗费   劳动成本
2.分子绝对值形式的价值
分子绝对值价值,即上式中的分子价值,简称分子价值,表现为各种所得、利得、利润、收益、收获、成果、效用、好处等藏储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预期价值、历史价值。这种分子价值,默认了分母价值的存在。其中:藏储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可合并为生产价值。因为一切劳动力、器物、资金的使用过程,包括存储过程,都可看成是生产过程,都是藏储价值、使用价值继续生产创造新的藏储价值及使用价值的过程。
3.分母绝对值形式的价值
分母绝对值形式的价值,即上式中分母价值,简称分母价值,表现为各种付出、投入、耗费、损失、代价、牺牲、失去、成本等。这种分母价值,默认了分子价值的存在。
许多人讲不清什么是价值?其原因就在于分不清价值定义的三种形式,甚至把从属关系的概念,例如把使用价值与价值相并列,给人一种使用价值不是价值的错误的认识。其实,使用价值也是一种价值的存在形式,使用价值也是价值,价值包含使用价值,二者不能并列。
(二)价值永恒
价值是相对性非常广泛的概念,具有很多种不同的含义,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共存亡的永恒的概念。价值的本质,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利害对比关系,包括利益及负利益的对比关系,即,好与坏及多好多坏?更好更坏?有用无用及用处多大?更有用或更无用?尽管有的价值与金钱直接相关,需要用货币来衡量,例如:经济价值、商品价值、企业价值等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这种价值可能会因为商品经济是历史产物,会消亡;但是,有的价值与金钱、货币等一般等价物不直接相关,例如:社会价值、哲学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价值功能、作用、意义、功效、效用等。这种与金钱、货币等一般等价物不直接相关的价值,不仅在原始社会以及自然经济中存在,而且在所谓的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中继续存在。例如:价值一斗米、价值二尺布、价值一匹马、价值一头牛等具体价值,以及社会功效、社会意义、哲学功效、哲学意义、人生价值等无法计量的高度抽象价值。这种价值与人类社会共存亡。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价值的存在,人类不消亡,价值永远存在。那种认为价值是商品经济中特有的概念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价值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意识决定思想,思想决定是非,是非(好坏)决定预期,预期决定价值,价值决定行动,知行合一、思行合一、期行合一。其中:
意识、思想、预期、知识都是主观;行动、行为是客观;但是,是非、好坏、利益、价值,则既是主观认识的事情,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很显然,对价值来说,不仅客观决定价值,而且主观也决定价值,客观与主观,二者互相决定价值。一切价值,离开了主观认知都是毫无意义的价值。
(四)经济学中的价值种类
经济学中讲的价值,多是具体价值,是与金钱直接相关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企业价值、商品价值、生产总值、对价、价格、销售收入等意义上的价值。
价值,就概念的组词顺序来看,先有“价”后有“值”,先有“价格”,后有“值得”,即货真价实的价值、值得付出的价值、值得购买的价值、值得拥有的价值等,即,利益相当、可替代的利益,是具体价值、具体利益,是有具体数量的价值或者利益。具体价值与价格是一体的,不可绝然分割。对任何人来说,有值得,必有价格;但是,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价格,不一定都认为值得。所以,价值分为两种:一是,针对不同人不同情况的具体价值,即具体价格;二是,针对大多数人普遍情况的一般价值、平均价值,即平均价格、普通抽象价值,不是高度抽象价值。高度抽象价值无差别,不需计量。
价格,即各方出价,即具体价值,又称为对价。具体价值,即具体价格,是多种多样的,不一而足。
价值,通常指具体价值,即价格值得,是值得接受、值得付出的或者希望他人值得接受和付出的价格。价值,是容客观与主观于一体的含义复杂的概念。有劳动价值、效用价值,真实价值、不真实价值,实在价值、不实在价值,藏储价值、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出厂价值、交换价值,交易价值、理论价值、实际价值、公允价值、非公允价值、市场价值、一般变现价值、具体变现价值、现时价值、历史价值、未来价值、预期价值、单方价值、双方价值、多方价值、平均价值、普通抽象价值、高度抽象价值等等。但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具体价值和抽象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人类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进一步推论: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分为具体使用价值和抽象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也分为具体价值和抽象价值。
商品的具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情感、荣誉、尊严等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和从事工业、农业、商业、交通、仓储业等创造财富及经济利益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抽象使用价值是指舍象掉商品的各种具体不同用途的使用价值,即商品共同具有的普遍存在的使用价值,也就是指商品具有的有秩序的有用性,即受法律保障的商品的使用权。
商品的具体价值,是指商品供求双方各自根据商品的劳动消耗、成本水平、质量好坏、耐用性、替代性、生产技术先进性、物价水平、供求状况、消费者喜好及渴望程度、社会稳定程度等多种因素对该商品给出的价格,即个别价格。商品的具体价值,即商品的个别价格,是该商品具体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普通抽象价值是指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抽象劳动,以及其他各种影响因素共同决定的商品动态的平均的公允价值。高度抽象价值无法货币表现。凡是货币表现了的价值,都是具体价值。
1,预期价值
预期价值,又称主观价值,是指人们在预期环节中,脑力劳动形成的有关利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观念价值。价值,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具有利害对比关系的万事万物以及意识形态。预期价值是意识形态价值。首先,价值是人们的主观意识、主观愿望中存在的有关利害的想象,是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设计论证、可研报告、广告宣传、舆论渲染、生活经验、感官喜好等方式确定的有关利害的预期。其次,价值是意识决定行动、预期决定行动,预期决定劳动生产,预期决定商品交换,预期决定商品消费,预期决定权力干预。预期也是一种劳动,预期决定价值,预期引领价值,预期创造价值。预期价值是一种主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人类脑力劳动消耗所创造的价值。
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在于人们的主观发现;或者说,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认知,即取决于人们关于商品的信息差。 一切商品价值的构成公式是:
        价值=基础值+信息差
其中:
基础值,是指人们关于商品价值的共同认知,达成一致的认知。
信息差,即商品价值的认识偏差,是人们关于商品价值的不同认知,来源于人们关于商品的信息差。
商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商品价值的偏差,即信息差。这是人们达成商品交易的真正目的。至于商品价值的基础值,则只是商品价值中的交易价格,即共识价值。
这样一来,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就至少是四个因素:商品自身的影响力、供应方的影响力、需求方的影响力、供求双方影响力的信息偏差。
不是因为有共识,才达成交易,而是因为追求偏差才达成交易,才达成共识。共识是价值的基础,偏差才是追求的完全价值;共识的交易价值,是追求完全价值的成本,是追求完全价值的基础。
在商品经济中,预期价值是预期的藏储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效用价值以及权力价值的统一体。
2.现实劳动价值,简称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主要是指生产价值,又称生产劳动价值,是指自然资源与人类劳动相结合的商品生产环节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共同创造的有关利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的使用价值及其所对应的交换价值。即原料物资、动力、技术、品牌、信息、土地等资源与劳动力相结合的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通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凝结,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其所对应的交换价值。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在劳动生产环节中,是以商品所具备的使用价值及交换价值形态而存在的。并且,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要以物化劳动成本与活劳动成本以及适度的利润为参照物形成商品价值的比价。劳动价值,即生产价值,是一切价值的物质基础,是现实价值。劳动价值分为直接劳动价值和间接劳动价值。直接劳动价值是指当代劳动者直接通过脑力和体力的消耗而产生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及其交换价值。间接劳动价值是指由于地域、历史、战争等原因,由前辈、祖先的劳动付出而获得的自然资源、海洋和土地、山川景观、原财物料、历史遗存的劳动产品、知识产权、自然资源等,因为劳动物化、继承、世袭、接管而产生的权力价值。也就是说,劳动价值,即生产价值,其中包含着物化的继承的权力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劳动价值,即生产价值,除了垄断商品外,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购买者拟自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代价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该商品实际生产者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什么是使用价值?
传统观点认为:商品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存在的问题是:
(1)什么是使用价值中的“使用”?
传统经济学从来没有解释过什么叫“使用”?使用什么东西产生价值?不界定清楚“使用”的內涵和外延,就讲不清楚什么是使用价值?
“使用”,即操纵、利用、运用、应用、行使等含义。弄清楚“使用”,必须弄清楚“不使用”。
“不使用”,即不操纵、不利用、不运用、不应用、不行使等含义。
除了“使用”,就是“不使用”。处于“不使用”状态,例如自持、藏储、闲置等;处于交换中,也是与“使用”相对立的状态;“使用”后的状态,也是一种与“使用”相对立的客观存在的状态。商品处于“不使用”状态时,具有“不使用价值”。例如:藏酒、藏文玩字画、藏文物。
使用什么东西产生价值?
使用劳动力、器物、资金等能产生价值。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不使用劳动力、器物、资金等就产生不了价值吗?显然不是。许多商品不需要使用,不需要操纵、利用、运用、应用、行使,只要储存、持有,自我欣赏、自娱自乐,就可以产生价值。例如储存酒、黄金等奇货可居,自然增值。这就是商品的储藏价值,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说明商品使用价值之外,还存在其他自然价值,例如藏储价值。
“不使用了”,交换出去,形成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但是也是一种价值的存在。
( 2)什么是“使用价值”中的“价值”?
使用价值中的价值,指的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但同时也具有其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也是价值,是价值的一种存在,隶属于价值。
商品的有用性,是指凡是能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包括在衣食住行、娱乐、情感、荣誉、尊严、探索未来、生产劳动等各方面有用处的商品的性能。
商品的有用性,都只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吗?显然不是!绝大多数的商品都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后,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并且是凝结了大量的人类意识的精华之后,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很少完全自然的商品,不经过人类劳动的加工,不凝结人类意识的精华,就能直接满足人类所需。即使是完全自然存在的山川、景观、原材物料,也凝结了前辈、祖先的劳动,烙上了人类社会意识精华的印记,例如性能发现、价值发现,而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可见,只要与人类相关的一切物品,都同时具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上述三种“使用”对象:劳动力、器物、资金,无一不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现实交换价值,简称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也是一种劳动价值,不仅交换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而且是用一种劳动产品,甚至是能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劳动产品交换其他商品的比价。交换价值起初是两种不同商品之间的使用价值交换的比例关系,即物物交换的比例关系,后期是商品使用价值与货币价值交换的比例关系。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在交换环节中的具体存在形态,是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由于价值更多的时候是指“值价”,值得交换的价值,即交换价值、交换对比价值、交换对价、交换价格,因此,价值通常是以交换价值来概括和代表使用价值,尽管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基础,但是,交换价值更具价值的代表性,而具有更重要、更普遍的意义。
值得交换的价值,因人而异,表现为不同的具体价格。其中平均价格,即普通的抽象价值,是大多数人共同认定的值得交换的平均价格。彻底抽象后的价值,无差别,无需计量,也无需平均。所谓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只能是普通的抽象价值,因而仍然是具体价值的范畴。
事实上,生产价值,必需通过交换来实现。生产价值只是商品生产者的单方面估值,是单相思,不是真实有效的价值。真实有效的价值是值价、是对价、是能兑现的交换价值、是对比价值,是经过交换对比,双方共同确认兑现的价值,是消费者假定自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凝结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耗费所决定的价值,决不是现实商品生产者单相思的生产价值所能单独决定的价值!
可见,在生产价值形成之前,市场上就已经存在着这一商品的预期价值、可行性论证评价中的价值、可能性值价、可能性对价、他人预期的价值等具有可能性的交换价值,不是有了生产价值,然后才有了交换价值;而是在生产价值形成之前,就有了这种预期的交换价值了。至于生产价值形成之后的交换价值,是现实的交换价值、是现实的对价。思想决定行动,预期决定现实。预期价值决定价值行动,决定价值生产,决定交换价值;价值预期决定生产价值,决定交换价值。没有预期价值,就没有劳动价值、就没有生产价值、就没有交换价值。预期价值具有一切价值的先决作用;同时,不能离开生产价值这一物质基础。
交换价值,不仅仅是比价、对价、价格,更重要的是,交换价值是可以交换的使用价值,后来成为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交换后取得的货币,成为资金或者资本,其本身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是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交换而来的收入、利润、利得、收益、所得等,一方面是交换价值,另一方面又是使用价值,是资金、劳动力、物品的使用而取得的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都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只要与人有关系,就必然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二者不可割裂开来。
其实,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也同样影响着人们关于预期价值、生产价值、交换价值的价值认定问题。 事实上,任何社会事务的循环,都是交替、交叉、重叠进行的,不可能千篇一律机械地按照单一的程序运行。
4. 现实效用价值,简称效用价值
效用就是价值。这里的效用价值是具体效用价值,不是指高度抽象的价值。效用价值是指使用价值与相关使用价值的对比、使用价值与相关交换价值的对比、交换价值与相关交换价值的对比。这种对比,既是动态的价值对比,又是静态的价值对比。物尽其用,边际效用递减或者递增交错交织,循环往复。西方经济学中有人认为价值就是效用,效用就是价值。其问题是:效用是相对数,还是分子绝对数?还是分母绝对数?是抽象价值,还是具体价值?本书主张效用价值是价值的一种,不是价值的全部,只是整个价值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5. 现实权力价值,简称权力价值
权力有价值,权力决定价值,权力价值是一切商品价值的本质。一切商品的具体价值都只是权力价值的外在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商品的所有权、使用权、控制权等各种权力价值存在方式。劳动及劳动方式只是获取商品价值的权力归属,从而形成权力价值的一种手段而已。除了劳动及劳动方式外,继承、世袭、选举、战争武力夺取等,也是权力价值形成的渠道。事实上,人类社会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商品背后的人类社会劳动及劳动社会组织衍生出来的权力所控制着,一切商品,包括直接的劳动产品和间接的劳动产品,其预期、生产、交换和消费,都是商品的所有权、控制权、使用权的流通和转让。一切商品的所有权、控制权、使用权都是有归属的,且都是基于人类社会劳动关系所形成的政治关系之下的权力运动的结果:要么是和平政治关系下的权力运动结果,要么是战争政治关系下的权力运动结果,都是劳动及劳动组织管理的结果。战争劳动是更大的社会劳动。因此,一切价值的背后,都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及劳动组织管理,更离不开人类劳动及劳动组织所形成的政治权力关系的决定。因此,一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都是权力的流通和转让;一切物品最终的效用价值都是劳动价值的本质——权力价值的表现。例如:山川、地理、自然景观、沙石树木等原材物料、阳光、空气、海洋都有价值,且都是劳动价值背后的权力价值的表现。之所以城市土地价值最高,城郊的土地比偏远山村的土地价值较高,是因为其中凝结的人类劳动不一样多,其所归属的权力价值不一样大。一切商品之所以有价值,首先其必须有效用;其次且更为重要的是,其必须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直接凝结或者间接凝结;第三,最为重要的是,其必须有权力的归属。一切价值都是权力价值的具体表现,没有权力价值,就没有预期价值,就没有生产价值,就没有交换价值,就没有效用价值。权力价值是最大的价值。权力价值是法律赋予的价值运动秩序的保障。权力价值可分为所有权价值、控制权价值、使用权价值等不同的权力价值。虽然不论商品是否是直接的劳动产品,只要其有用就有价值,但是,一切有用或者无用,都是由权力决定的。权力许可有用才能够有用,权力不许可不能用;不能用,则是无效用的价值,即无价值。当然,天生无用的东西,一般说来,是没有价值的东西,除非权力任性。权力价值,无处不在。
总之,价值,或者是由单方面权力或者少数权力所决定的商品的垄断价值;或者是由多方权力竞争所决定的自由市场价值;或者是预期中的预期价值、或者是现实中的藏储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效用价值;或者是自然界原始存在的原材料、山川、地理、自然景观以及其他劳动遗存形成的历史传承价值,简称历史价值;其本质都是人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直接凝结或者间接凝结后,所生成的权力价值。价值的本质,既是利益、效用,又是劳动的凝结和传承,最终,价值的本质是权力、权利、权益、产权,是产权秩序下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相处的密码。无数先贤穷尽一生,力图说清楚价值的本质,可是至今也说不清楚。
(五)价值图谱

(六)经济学中的价值决定
其实,价值决定不一而足, 许多因素都决定商品的价值或者其具体价值:
      1。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2。生产决定商品价值
      3。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
      4。预期决定商品价值
      5。消费决定商品价值
      6。环境决定商品价值
      7。法律决定商品价值
      8。道德决定商品价值
      9。成本加成决定商品价值
      10。打赏决定商品价值
      11。小费决定服务价值
      12。 储存保管决定商品价值
      13。主观决定商品价值
      14。历史决定商品价值
       15。边际效用递减决定商品价值
       16。权力决定商品价值
       17。资产力决定商品价值
       18。资本合力决定商品价值
       等等,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价值决定因素的存在。
(七)会计学中的价值
会计学中的一切问题都是利益的问题,都是价值的问题,且都是具体价值的问题。离开了利益或者价值,会计学就不存在了。会计学中的价值主要是具体价值,多指价格,包括:现时价值(现值)、历史价值(成本)、未来价值(预期价值)、重置价值等。但是,无论是什么价值?会计学所采用的价值,都必须是公允价值。不是公允价值,会计不能入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现行会计理论将历史成本、重置价值、市场价值、公允价值等概念并列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并且将会计的计价模式,归纳为历史成本计价模式与公允价值计价模式两种不同的会计计价模式,这显然也是错误的。
会计的计价模式本来应该分为:历史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现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和未来价值计价模式三种公允价值计价模式,都是公允价值计价模式。但是,由于时间转眼即逝,现在转眼就变成了过去,现在就是过去,现在就是历史;所以,会计的计价模式就变成了两种计价模式:历史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和未来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由于历史公允价值计价模式中的公允价值,是当时的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因此,历史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又称历史成本计价模式;未来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又称预期公允价值计价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会计的计价模式只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模式,即以企业资产取得或者形成时的实际成本价格作为企业资产的入账价格进行计价;不采用未来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即使未来公允价值发生了变化,也只预计物价降低带来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八大资产减值准备,不预计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这是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所决定的。谨慎性原则的灵魂就是:只预计可能的损失,决不预计可能的收益。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机械化、教条化。由于通货膨胀加剧,市场物价涨跌变化较大,从而导致以历史成本计价的会计信息与当前的物价水平差距较大,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质量较低,无法为企业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市场物价水平的变化,及时地予以调整,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于是,2014年7月1日起,《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施行,开始允许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增值收益进行计量;再到后来,2021年1月1日起,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坚持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同时,开始对企业金融资产全面推行期末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是。什么是金融资产?什么资产不是金融资产?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的原四分法和后来的三分法,都有本末倒置,混淆是非的嫌疑。这里省略不谈。
会计公允价值计价,或者说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的灵魂,既是会计必须遵守的原则,又是会计报告的目标,还是贯穿会计工作始终的核心内容。

 

发表评论

 
QQ在线咨询
24小时服务热线
0531-8892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