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如未注册 请【注册
微博
我的资料我的订单

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 万众会计创新论坛
狗屁会计学 267——历史成本、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三者的内在逻辑
发布日期:2024/3/1  来源:许强 作者:许强 工作单位:山东泰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量:156

屁会计学 267——历史成本、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三者的内在逻辑

 

历史成本、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一脉相承,三者都是会计货币计量的结果,都是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或者公允价值计价的结果,只是资产不同时点上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历史成本是资产的初始公允价值,是资产取得时会计计量的依据和结果;资产减值损失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都是资产的后续计量的结果,又称资产的再计量结果。其中:资产减值损失是每期期初预计资产的公允价值比其历史成本变动的减值结果;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则是每期期末实际公允价值比其历史成本变动的增值结果。

无论何时何地,会计计量都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或者计价,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这是会计的生命力所在。历史成本也是公允价值,是当时的公允价值,是曾经的公允价值。

资产的再计量或者再计价,是对资产初始计量或者初始计价的修正,是会计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共同应用的结果,是会计信息客观公允的保证措施。

与资产的初始计量或者初始计价的历史成本相比,资产的再计量或者再计价,因资产的市场价值变动而产生价值差异,于是出现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是市场价值降低,形成的价值损失;后者是市场价值提高,形成的价值收益。

由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会计只预计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不预计资产可能升值带来的收益。因此,资产减值损失是会计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在每一个会计期的期初,将每期预计的资产的市场价值与最初的历史成本进行对比,如有减值发生,则通过预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对资产进行再计量或者再计价而形成的资产减值损失。因此,资产减值损失是会计期初预计岀来的结果,而不是实际发生的市场价值变动的真实结果。当然,通过与历史成本对比分析,如果市场价值没有发生减值的变化,或者减值变化不大,一般来说,不超过5%以上,则不需要预计资产减值损失了。

至于,期末发现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比历史成本跌价较大,超过了预期,会计可以于期末补充调整资产减值损失的预提金额,使之与实际市场价值相吻合。

然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则是会计于每一会计期的期末,根据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的变动,例如股票市价,如果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比历史成本提高,并且提高较大,一般来说,超过10%以上,则要根据重要性原则的要求,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形成,否则,如果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涨价不大,不超过10%,则不应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形成,从而确保谨慎性原则的贯彻执行,以及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涨价必须重大,才可以套用重要性原则的要求,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若涨价不重大,则不可以违背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一般来说,资产减值是常态,资产增值是另类的特别。资产减值损失可以适度多一点的预计,期初预计不准,期末可以补计,从而充分地发挥谨慎性原则的作用;然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则只能在期末根据实际发生的市场价格变动,并且只有在发生较大的增值时,例如10%以上,才能确认并调整账面价值,否则不予理睬,以确保会计信息的谨慎和公允。也就是说,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是常态,重要性原则的应用是另类和特别,从而确保谨慎性原测与重要性原则的共同遵循。

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概念中的损失部分,则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范畴,属于八大资产减值准备预提的内容。

可见,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概念、历史成本计价与公允价值计价的分类、资产减值损失的预计特性、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用等问题的说明,不仅是混乱的,不成逻辑,也是错误的。


发表评论

 
QQ在线咨询
24小时服务热线
0531-8892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