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如未注册 请【注册
微博
我的资料我的订单

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 万众会计创新论坛
论现代企业会计假定理论体系的重构【修订稿】(二)
发布日期:2023/10/26  来源:许强 作者:许强,崔金勋 工作单位:山东泰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量:316

论现代企业会计假定理论体系的重构[修订稿]

  许强  崔金勋

山东泰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250014

二、企续经营假定与企清算假定,生相伴,相相成,缺一不可。

尽管,企续经营与企最终清算经营势不两立,要么企续经营,要么企最终清算经营,二者截然相反,不同日而;但是,这是片面的。

续经营是有风险的,企在最终清算终止经营到来之前,就应该意识到随时随地都有倒清算的风险;或者大股都有可能召开股大会决定企业结经营进行清算,甚至大股东随时都有撒手跑路的可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者,察也,预测算、预查、预评、预控,从而做到自醒自知。企会计持高歌猛的持续经营假定理念的同化企清算的风险,将企清算的会计核算思维寓于企业持续经营假定前提下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去,从而随地的健的会核算原算并关注企的剩余益和净资产趋势及其果,管理及社会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财务管理信息。

每一会计期末,依据第一会计恒等式的第二种存在形式资产-优先权益=普通益,即,资产-负债=所有者益,按期资产负债表,计算企业的剩余权益和净资产,就是基于这种清算思维而进行的,是企业随时清算假定的具体应用。因此,恒等式称之清算思恒等式。种在持企续经营假定的同,随随地关注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假想企业马上清算,利用企清算的思,依据资产-优先权益=普通权益,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式,编制资产负债表,计算企业剩余权益和净资产,以反思和预判企业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负债经营能力的一种观念,就是企业随时清算假定,又可以称之为资产负债表假定。

其假定的具体内容是:

(一)假定企资产都是真的,且在企假定清算日(偿债日、资产负债表基准日)全部能如数变现(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二)假定企益,即负债都是真的,且在企假定清算日(偿债日、资产负债表基准日)能全部提前偿还(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

(三)依据资产-优先权益=普通益,即,资产-负债=所有者益恒等式算的果,就是企清算假定下的属于企普通的剩余益和净资产,从而展以往经营果,以及企未来持续经营能力的大小。

显然,尽管事实上,在企业假定清算日之前、在企业负债到期日之前,企业每次依据资产-优先权益=普通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一恒等式,算的剩余益和净资产的数,都是不现实的,都是不客的,都是错误的!算的果与实际相比,可能相差巨大,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止,全世界范内已釆用了将近一千年的除此之外,无他法。企清算假定(资产负债表假定)可以慎地提醒企的管理者及社会大众,企剩余益和净资产模大小,及其相关比率,从而慎地披露企剩余益和净资产速度、企业负债规模及负债比率、以及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等财务状况,从而展现企业未来的负债能力和持续营的能力。明确地建立企清算假定资产负债表假定),以求自;否,将无法解上述资产-优先权益=普通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一恒等式及资产负债表中企剩余益及净资产与客实严重背离的现实问题

续经营假定与企清算假定(可称之为资产负债表假定),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面;会恒等式:资产=优先权益+普通益(资产=负债+所有者益),可以称之续经营恒等式,即企初心恒等式,属于正向思;会恒等式:资产-优先权益=普通益(资产-负债=所有者益),可以称之清算恒等式,即企清算恒等式。是逆向思。自始至,正向思与逆向思,二者相相成,互相充,缺一不可,互相制,同存在,共同展。

续经营假定与企清算假定(资产负债表假定),完美地体在每一会资产权益表(资产负债表)中,或者,毎一会资产负债表,都体了企续经营假定和企清算假定的全部意。既要不忘初心,高歌猛,相信企有能力持续经营;又要及利用企清算思测算分析企业的剩余益和净资产趋势果,反思企续经营的能力和经营风险,力求展。资产负债表巧妙地将正向与逆向两种思维结合在一起,既是业过去持续经营结观总结,又是未来持续经营能力的判。前者来总结过去,是很准确的;后者来,展望未来,却很不准确,只能大致准确、健准确。既是资产负债表的点,又是资产负债表不可克服的天然缺点。

顺便指出的是,哪种认为财务会计只反映企业的过去,不反映企业的未来的传统主流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企业持续经营假定与企业随时清算假定及资产负债表剩益和净资产算,就是有力的据!

期以来,甚至近千年以来,人只是持企续经营假定的正向思,忽略了同存在的续经营能力的反向思,尤其是剩余益及净资产概念的清算理解的不,从而致了全世界会片面性的期存在。

清算假定(资产负债表假定),尽管自古以来,会没有归纳总结炼这一概念,但是,始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益,资产负债表,算剩余益和净资产等具体的会核算方法,践着一会假定的具体要求。它从来就存在,一直就存在,并且会永存在。这说明不仅中国的会计理论不完善,而且全世界范围内的会计理论也不完善!发现总结归纳,将填世界会的空白!必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会充、完善和展,起到巨大的促作用。企续经营假定有多重要,企清算假定就有多重要,甚至有之而无不及!

续经营假定与企清算假定(资产负债表假定),是世界称平衡的哲学原理在会学中的具体表,是客世界存在的必然要求,是一切科学系性、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一千年以来,会学从未明确守世界称平衡哲学原理的具体要求,只续经营假定,不清算假定(资产负债表假定)的称平衡,即使月月、季季、年年都在资产-负债=所有者一恒等式,资产负债表,算企的剩余益和净资产,却没有意到企清算假定(资产负债表假定)的客存在,更没有意到世界称平衡原理的具体要求,也是致会片面性期存在的原因。

但是,必,即使会中明确了企清算假定(资产负债表假定)的存在,根据企清算假定(资产负债表假定)和资产-负债=所有者益的恒等式,资产负债表,算的剩余益和净资产的数,与客观实际相比,也相差巨大,非常不准确。只是公开地承了在企业实际清算日或者企业偿债日之前,根据企清算假定所算的剩余益和净资产的数,是有假定前提下的假定数,确不准确!不是在没有其他更好法的情况下,最稳健的会计方法了!

还需要指出的是,现行会计理论存在上述严重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会计准则所遵循的关于负债定义的传统错误观念。现行会计准则关于负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首先,负债绝不是企业现时的义务,凡是企业未到期的负债,都只是企业未来的偿付义务。说负债是企业现时的义务,等于睁眼说瞎话!负债是信用的结果,信用就是收付错期。不错期就不是信用。错期了,就不是现时的义务。更不能把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混为一谈,将三十年后到期的长期负债,说成是企业现时的义务,等于胡扯!其次,只强调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为什么不说负债时,经济利益已经流入企业了呢?只说流出,不说流入,这是非常片面的!

三、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配置和确认基础的新问题。

配置和是一个哲学认识论的大问题。哲学关于认识论的基础问题,指的是存在及其。客存在若不改不需要会的重新确。只要客存在生了改,必然涉及企利益生改;只要涉及企利益的改,会就必予以重新确。客存在,就是客,即企利益生改的事。企利益改标志是什么?就是企利益生、实现、完成、收付、收。因此,当企利益化的候,即企发生、实现、完成、收付、收发候,就需要会据以配置和。于是权责发生制涉及的发生、收付、收发、实现、完成,就成配置和的客依据、事依据、基依据了,从而在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再宏大的会配置和的基础问题,也必然表现为具体事发生、实现、完成、收付、收发等微具体志的出。因此,权责发生制,看似一个小问题,其是涉及会的大问题事实上,什么是权责发生制?直到今天,人们的认识也是错误的。

传统观点认为权责发生制是指,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是当期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其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从字面上理解:权,即利(收入);责,即义务(费用)。权责发生之时,进行配比。对应之下,形成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当期与非当期等相关概念。

传统观点认为收付实现制则相反。即以款项是否在当期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确认当期的收入或费用的一种会计确认惯例。凡是本期收到或者付出的款项,都确认为本期的收入或者费用;凡是本期没有收到或者付出的款项,即使其在本期发生,也不能确认为本期的收入或者费用的一种会计确认惯例。

显然,这里的“发生、收到、付出(发出)、实现、完成”的具体含义是模糊不清的。

(一)说传统观念中收付实现制存在的问题

收付实现制,作收付法理体系中的一个会认惯它不仅仅收付的方法,其他财物的收发,例如固定资产、物料用品、商品物的收发业务也要记账的,都要遵循收付实现例的!上述传统点是片面的!他只是把收付实现制看成是款的收付,收入与用的确认惯例,而忽了固定资产、物料用品、商品货物等其他会计事项收付、收发业务的存在。

(二)说权责发生制传统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普遍地从字面上理解:,即利、收入;,即任、义务用。

从而将权责发生制局限于收入与用的确上了,而忽了其他的例如固定资产、物料用品、商品物等其他全部资产益的会的存在了。据中国汉语大辞典可知:,除了利之外,可作衡、掂量、拿捏、判断之意理解;,除了任、义务之外,可作辨、责诘究、追之意理解。权责,即衡、拿捏、判断、辨、追,达到权责利配合配比,配置得当的目的。 

权责发生制,是以企业利益及其存在形态改变的发生为判断标准,而不论款项是否收到或者付出,不论业务是否完成或者实现,就开始进行会计配置和确认,直到其完成、实现、收到、付出、发出为止全程确认的一种惯例。

权责发生制的会计配置和确认,包含了两个不同的节点:一个节点是发生,另一个节点是由收到、付出(发出)、实现、完成等四个概念组成的节点。由于这两个节点有可能均在一个会计期出现,也有可能不在一个会计期出现,即跨期出现。因此,权责发生制的本质是,要么当期利益配置确认,要么跨期利益配置确认,但都是从发生到实现、完成、收到、付出的全过程的配置和确认于是在权责发生制下,必然出现预付、付、提待、折旧延等称性的跨期会计处理方法。有的收款不以款形式存在,而以其他资产形式存在,例如期股收益,在益法下,借:期股:其他合收益。再如短期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即使生与收到或者付出,实现与完成都在同一个会候,权责发生制也要全过程配置和确认。而收付实现则不同。收付实现制不论发生,只论收到或付出(发出)、实现和完成,只考虑一个时期的一个节点,不考虑跨期,不存在过程,即使当期,也只是个节点,没有过程。或者说,收付实现制把收到和付出(发出)、实现和完成,看成就是发生;否则,不存在发生。所以,收付实现制的本质只是当期利益的时点配置和确认,不跨期,无过程配置确认因此,收付实现制下,不会出现预付、付、提待、折旧延等称性的会计处理方法。

可见,当前流行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传统观念,都是片面的。也就是说,人们关于会计确认基础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必然影响到收入准则中,以控制权转移为标志的收入确认问题。控制权转移的发生、实现、完成、收到、付出的具体标准如何定性?所有权下的控制权、使用权下的控制权、经营租赁、储存运输等服务业中的代管商品物资下的控制权,这三种不同的控制权转移,应该如何界定其发生、实现、完成、收到、付出的具体含义?限于篇幅,另文阐述。


发表评论

 
QQ在线咨询
24小时服务热线
0531-8892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