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狗屁会计学186——收入与收益的区别与联系
过去,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规定,反映企业收入的账户有主营业务收入、附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三个科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反映企业收入的账户只有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两个账户。但是反映企业收益的账户则很多,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处置损益、投资收益、其他收益、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收益、留存收益、资本公积等八个账户之多。并且,会计准则中规定了收入的定义,即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取得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可是会计准则并没有规定收益的定义。
那么,收入与收益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收入为什么是“总流入”?既然是“利益的总流入”,为什么它之外还有那么多的收益名下的利益的流入呢?这岂不是矛盾吗?
其实,这里一点儿也不矛盾!
在过去,我国企业的经营业务单一,并不复杂。企业的收入,除了主营业务收入和附营(其他)业务收入之外,就是营业外收入了。为了反映三种业务收入的规模大小,要求这三种收入账户平时只能登记收入的增加,不得登记与其业务相关的成本、费用和税金等支出,与之相关的成本、费用、税金必须另外设置账户单独登记。于是形成了收入类账户都只能总额登记“总流入”,以反映其总额规模的特性了。
过去很长时期,由于企业经营业务单一,如此记账完全能够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不存在什么收益的概念。主营收入、附营收入、营业外收入三者逻辑清晰明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后来,我国企业允许多种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多种多样,十分复杂。于是出现了许多企业营业执照上未进行工商登记的营业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一方面,这类经营活动不是经常出现的,属于偶尔发生的经营活动,不属于企业经营范围内的“企业的日常活动中”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这类偶尔发生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比重反而可能很大,需要单独为之记账、算账和报账。因此,鉴于其偶然性和重要性,反映这类经济业务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账户可以简化只设置一个账户反映其增减,从而形成了净额登记,反映余额规模,该类账户既记增加,又登记减少。为了与收入账户相区别,这类只反映其余额利益规模的账户称之为收益类账户,该类余额呈现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称之为收益。
可见,收益都是来自于原营业外收入帐户所反映的内容,即偶尔发生的但是较为重要的营业执照登记的营业范围以外的设置一个帐户登记其增减的以余额呈现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
尽管收益来自于原来的营业外收入账户反映的事项,但是,所有的收入,最终通过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而变成了留存收益,从而成为一种收益了。
由此可见,收入的“总流入”,指的是毛流入,毛收入,而不是净收入、净流入,并不是指企业全部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收入是以总额呈现其流入规模大小的一种经济利益,其中包含着相关的成本费用和税金;收益指的是以净额呈现其流入规模大小的一种经济利益,是净流入、净收入、纯剩余,相当于单项业务的利润。本来收益都是营业外收入的一部分,后来发展变成收入的最终结果是利润,利润无伦是否分配都企业的留存收益,从而成为收益的一部分了!最终的收益包括了收入的最终结果!收入的最终结果都变成了收益,即所有者收益和所有者权益。
收入与收益从最初的从属关系,收益从属于收入,发展到二者成为并列关系,最终又变成了从属关系,即收入最终从属于了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