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第一节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及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什么是会计理论
所谓理论,就是对道理的系统性论述。道理,是指用人们熟知的语言对宇宙内客观存在的事物,及人类社会各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事实,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从概念的定义,到其内在相互联系的各种规律,进行的系统性判断、推理、定论、解释和说明。会计理论,是指用人们熟知的语言对会计的实践活动,从其概念的定义、到其内在的相互联系的各种规律,进行的系统性判断、推理、定论、解释和说明。
(一)会计理论具有专业性。所谓“人们熟知的语言”,具有相对性。阶层不同,人们不同,人们熟知的语言更不同。因此,掌握会计理论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学习,才能达到不同的熟练和熟知程度,进入不同的阶层,形成不同阶层的专业分工。
(二)会计理论具有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会计理论可以指导人们高效率地正确地从事会计的实践活动。
(三)会计理论具有局限性。会计理论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对会计的实践活动进行的观念上的总结、解释和说明。由于受到国际国内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会计专家,其总结、解释和说明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大不同,与会计实践的吻合度是有差距的,甚至差距很大。也就是说,会计理论的正确性、有效性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不都是正确的。
会计及理论如此,其实各种学科的理论皆如此。宇宙运行了亿万年,可是人们对宇宙的解释和说明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即使被认为最正确的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近年来也受到了量子纠缠理论的纠缠,其正确性遭到了冲击。宇宙照旧运行,解释宇宙的理论层出不穷。理论可以局部地解释和改变宇宙,但是在大局上,宇宙照旧运行,不因为各种理论而改变。
会计理论也是如此。传统的会计理论曾经解释和指导了会计的实践,但是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在一部分人群中,传统的会计理论是正确的;而在另一部分人群中,传统的会计理论可能是不正确的。由于人群不断重组,阶层不断变化,正确的会计理论当然就在不断地变化。
无容置疑,中国传统的会计理论既有其科学的正确性,又有其局限性。我们既要尊重传统的会计理论,又要对其不断地批判、创新和发展。本书力图证明中国传统的会计理论大多是错误的!中国传统的会计理论,从起点开始就错了,直到终点,仍然是错误的!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纵然万流归大海,但是大海汹涌也澎湃!起点决定高度,起点决定正确,起点决定是否是弯路!
二、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利益
会计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必然有一个起点。会计理论的起点就是利益。
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马克思还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恩格斯说过:“每一既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马克思又说过:“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
中国的圣贤早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扬扬皆为利往。利者,利益、利溢、权益、产权也。
利益,据百度百科的解释:
“利益是一个社会学名词,指人类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系列物质、精神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来说,包括:金钱、权势、色欲、情感、荣誉、名气、国家地位、领土、主权等所带来的快感,但凡是能满足自身欲望的事物,均可称为利益。
利益依附欲望而生,而人的基因确定了欲望的存在,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阶级、既得利益者、阶级矛盾、政治、战争……利益冲突决定着一切。
从广义上讲:利益是用来解决各种矛盾的,利益的不同取决于所面临的矛盾的不同。
利益 (汉语词语)
词义有3种,一是指对人或物有良性影响的事物;二是指佛教中利生益世的功德;三是指人做事时不择手段施诈坑蒙的索取。”
其实,利益也是一个经济学、法学,更重要的,它是会计学中的一个基础性的专业名词,是会计学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会计学研究的终点。从起点,到终点,会计学始终是研究如何正确地核算和监督人类社会中各种经济组织的经济利益的增减变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门科学。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利益是泛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对人、组织、团体、企业、以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通常是指利益的静态或者存量,以及利益的动态或者增量。
利益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而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利益的存在和发展,利益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停追求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无论是农业、工业、商业、交通业、运输业、医疗卫生、教育科学研发、军队、武警、国防,一切都是利益的生产、分配和保障。离开利益,一切无从谈起。利益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以及每个角落。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都是利益的存在形式,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人类社会中一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都是利益的生产和交换。利益无处不在,利益永恒万代!
是利益,就得算账、记账、报账;是利益就得监督、管理。除非一个人的地方,短期内可能例外。即使一个人的地方,马克思笔下荒岛上的鲁滨逊还要记账算账了。因此可以说,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凡是有利益的地方,就得有会计!利益是会计的起点和终点;有利益,就有会计;利益不灭,会计不倒。
自古以来,与利益相关的概念有许多。这包括:利益、权益、产权、利溢、利得、利润、利获、获得、获利、所得、所获、收获、收益、收入、效益、效果等。除了泛指和特指外,除了投入的利益和产出的利益之外,这些概念几乎是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使用。本书倡导用利溢一词形象地代表上述16种概念,体现利益增殖的动态过程。当然,由于表述、解释以及习惯的需要,上述16个概念经常以其中不同的概念形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单独出现。尤其是习惯的需要,我们会将上述16种概念中的某几个概念,赋予特别的含义,或者固定其某种特别的含义,以示区别使用,从而将部分本是同义词的概念区别开来,成为非同义词、近义词,并列或者从属的词汇。这只是人为的操作,意志的强加,但不会成为反义词。
利益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是利益不断增殖的过程和结果。利益的增殖过程和结果就是利溢,利溢是指利益的动态及其增量和结果。利溢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因此,利溢代表了利益的全部含义,包括了动态和静态,存量和增量,利益和权益,具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习惯于说“企业经营活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经营过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等等,作为动词的“利溢”完全可以代替这些所谓的习惯说法,改称“企业利溢活动、企业利溢过程”等等。这种改变具有重要意义,直截了当,实话实说,不转圈子,直呼其意,直达企业的目的要害,直达会计对象,直奔主题。
在法治社会里,一切利益都是依法有归属的,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人、组织、团体、企业、机关、单位,或者社会共有。凡是确定了所有权归属的利益,称之为权益,又称产权。由于一切利益都是与财产相关的,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因此,权益就是产权。权益和产权通常也是指利益的静态和存量。与利益不同的是,利益是泛指的利益,权益和产权是特指的有归属的利益。利益和权益与产权,都归属于利溢,是利溢的一种存在形态。一切静态都是动态中的静态,含于动态之中。因此,利溢可以代表利益、权益、产权。现行会计学及会计准则普遍地采用“权益”一词,并且严格使用“所有者权益”这一概念,作为会计的基本要素之一,除了业主权益、股东权益以外,从来不讲其“权益”是否有可替代的概念,致使所有者“权益”成为会计学中神圣不可侵犯的概念,这是不对的!其实,利益、利溢、权益、产权等概念都是可以替代使用的概念。会计学尤其应该更多地采用利溢一词,作为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来使用。
利溢的产生和发展,最早是通过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并且永远也离不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存在和发展的。
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是群居的社会生产活动。人们必须对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劳动成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实现对生产活动过程的有效管理。最初的管理是仅凭人脑的记忆来实现对生产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后来才有了一些简单的记录和计量,如我国古代的“结绳记事”、“刻石记数”,古巴比伦的“泥板”,古埃及的“刻石”等。这些简单的记录、计量等行为就是会计产生的萌芽。由于生产力低下,这些极简单的会计活动,从一开始是属于生产过程之中的附带事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其实,这种简单的记录、计量和保管等行为不仅被认为是会计学产生的萌芽,而且被认为是统计学、数学、管理学等一系列学科产生的萌芽。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产品。这成为其特定的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公共利益,必须对其着重记录、计量和保管;并且,生产活动中的耗费与效果,也需要进行对比和计算,以谋求尽可能多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就产生了大量的计量、记录和保管的事项。此时,人们已无法在生产之余附带地完成这种计量、记录和保管工作了,于是人们有必要而且也必须把这种计量、记录和保管等人类管理活动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专业活动。从此,会计就诞生了,会计职能活动开始独立于人类生产职能之外了,从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
随着人们对利溢的依赖和追求,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发展过程。
三、中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据《周礼》记载,我国西周王朝(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0年)已出现“会计”这个词汇,周王朝还设置了专门核算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较为完善的会计方法产生于唐宋时期的“四柱结算法”,又叫“四柱清册”,即通过“旧管(即期初结存)+新收(即本期收入)-开除(即本期支出)=实在(即期末结存)”进行核算。明末清初,我国会计工作者结合“四柱结算法”和当时的官厅会计,设计出了一套既简单又明了的适用于民间商业核算的会计核算方法——“龙门账”。龙门账将民间商业中会计核算的全部经济事项,按其性质科学地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并分别设立账目,通过“进”-“缴”=“存”-“该”进行核算。在封建社会,我国会计长期以来主要采用单式记账法进行记账,只是到了清朝末年我国才引进了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复式记账法进行记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全面的学习和沿用前苏联的会计核算理论和方法,在不同的行业分别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工业采用借贷记账法,商业采用增减记账法,农业采用收付记账法。
1979年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直到1993年开始,在产权经济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全面地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核算理论和方法,普遍推行借贷记账法。到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理论和方法全面与西方国际接轨。
四、西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会计也有着悠久的历史。14世纪中叶,意大利商业、金融业非常发达。繁荣的商业、金融业为会计方法的创新,奠定了十分有利的基础条件,促使意大利金融业者将使用多年的人名账户发展成为复式簿记。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所著的《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出版,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发展迅速,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间竞争空前激烈。企业的生存、发展除了要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外,还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做好企业预测、决策和内部生产经营的管理工作。传统会计为了适应这种管理上的需要,逐步发展成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根据公认的会计准则,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信息处理,向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管理会计是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只向企业内部各级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经营决策信息的会计。一般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而成为单独的学科,是现代会计的开端。其实,管理会计学的本质是数学!是主要依据会计数据进行的数学在微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而已。
会计发展的历史说明,会计是由于人们对利溢的需求和依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即“经济越发展,利溢越重大,会计越重要”。利溢是人类社会中的任何组织、团体、企业、国家机关及其单位会计的主脉、主线、总纲和最终目的,纲举才能目张。利溢与会计休戚相关,对利溢的核算和监督,决定了会计的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
五、中国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偏离的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统一,且偏离其真正的原点乃至终点,偏离主线,偏离利益。
中国会计理论的混乱在于建国初期,大公无私,反对计较利益得失的左倾思潮的影响。人们忌讳谈利益,凡是能避开利益一词的,就一定要避开,谈利色变。似乎谈利益就不道德,谈利益就是资本主义,“君子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谈利益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这导致了我们前辈的会计学家不得不避开利益一词谈会计、研究会计,从而偏离焦点,偏离核心,偏离真实的会计对象,于是出现了什么资金、资本、价值、信息;资金运动说、资本运动说、价值运动说、信息运动说、信息系统说、经济业务说、经济活动说、经营活动说、经营过程说等等乱七八糟的说法!甚至到今天为止,仍然有人抓不住焦点,抓不住本质。例如,近来南京大学的杨雄胜教授竟然认为会计的逻辑起点是佛性词汇:真、善、美!“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直说。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所谓传统,从而造成了中国会计理论彻底偏离准星,偏离正确的轨道,走上了漫长的弯路!这个传统不能用于科学研究,当然也不能用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我们必须纠正科学道路上的这种歪风邪气!
很显然,上述种种传统的说法,什么资金、资本、价值、信息、;资金运动、资本运动、价值运动、信息运动、信息系统、经济业务、经济活动、经营活动、经营过程、真善美,其真正的本质都是利益!直截了当,实事求是,照直说,才是科学的态度和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