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如未注册 请【注册
微博
我的资料我的订单

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 万众会计创新论坛
第二节 会计对象是企业利溢行为系统中的资金运动 ——企业资金筹集(上)
发布日期:2022/8/30  来源:许强 作者:许强 工作单位:山东泰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量:495

第二节  会计对象是企业利溢行为系统中的资金运动

——企业资金筹集(上)

要设立企业,就必须筹集资金。没有资金,难以经营企业从事利溢活动。狭义的企业资金筹集就是企业吸收其利溢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本金和负债资金的过程。广义的企业资金筹集,除了狭义的两项资金外,还包括企业经营利溢过程中的一切可以收到的各种应收和应付款项。

一、资本金的筹集

对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来说,设立企业必须拥有一定量的资本金,作为经营企业,偿付债务、界定企业产权隶属关系的本钱。企业的资本金是指由股东投入企业的用来界定企业产权隶属关系的,保障对社会偿付债务的自有资金。由于不同的企业对社会安定和民生承担的责任不一样,国家会对不同的企业规定不同的资本金最低数额,并要求必须在国家工商管理局登记注册,以便于对社会公告。这种在国家工商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用来保障对社会偿付债务的,由股东投入或者承诺到位的,界定企业产权隶属关系的自有资金,就是注册资金。注册资金只有最低数额,没有最高数额的规定。不同时期,国家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各种企业最低注册资金的数额,也会规定不同企业注册资金中不同股东的出资占比,例如外资股东的出资占比、国有股东的出资占比等。企业收到的由股东投入到位的用来保障对社会偿付债务的资金,就是企业的实收资本,又称资本金。一般说来注册资金与实收资本是一样的,但是也可以不一样,例如:注册资金分期出资到位的、股东实际到位出资低于注册资金的、股东高于注册资金出资到位的没有及时办理增资登记的等等。

企业资本金筹集必须坚持以下四大前提:

1.企业注册资本金,必须尽早到位,越早到位越好。

企业只要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了资本金,就等于依法向全社会公告承诺企业偿付社会债务的最低能力,尽管国家允许资本金承诺到位,可以不一次性实际到位,但是企业股东承担的法律责任则随注册资金登记的那一时刻就足额生成,如果不按登记承诺的时间和金额到位,则承担不到位金额的连带法律责任,甚至是无限责任。

2企业注册资本金不是越多越好。

虽然企业资本金越多,说明企业偿付社会债务的能力越大,抵抗企业财务风险的能力越大,但是,企业资本金越多,企业因必须有较高的投资分利而形成的财务成本就越高,资金杠杆率就越低,资本金的产出效率就越低。

3,企业注册资本金的筹集过程,是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是企业全面经营过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经营必有盈亏,但是企业注册资本金的筹集经营只允许股东投入资本增值超额到位,不允许以非货币资金的形式,实际价值亏减不足额到位。企业注册资本金筹集经营是一个特殊的资本经营,其盈亏的含义特殊,不形成企业的利润和亏损,只能形成非利润性收益,即资本公积,并受股东投入资本保全准则的约束和保障。

4.企业股东投入资本金必须保全。企业股东投入资本保全准则是任何社会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是确保社会简单再生产及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社会顶层设计制度。其核心意思是,凡是企业股东的投入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除了企业清算和改制外,一经形成永远不得改变,股东不得撤资退股,国家不得对企业的资本公积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新老股东都不得对企业的资本公积进行红利分配。这种企业股东的投入资本金,全额长期保持不变的社会顶层设计的会计制度,就是企业的投入资本保全准则。企业投入资本保全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最高准则。

企业股东投入资本保全准则,作为企业会计的最高准则,确保了企业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自成独立单元。资本公积是企业的一种经济效益,或称收益,即新股东对企业未来经济效益的良好预期,而给予企业的超额资金投入回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资本收益。资本公积作为企业投入资本的一种特殊的资本收益,受企业投入资本保全准则的保障,从其形成之日开始,就独立于企业的利润之外而与企业的实收资本同在,从而使企业利溢中的收益,天然地划分为利润性收益和非利润性收益两部分。前者是按《公司法》必须投资分利的各种利润,后者是不能分配的收益,即非利润性的收益。

5,通过股权稀释,形成倍增的资产相互渗透规模,从而产生共振效应。

二、负债资金的筹集

(一)企业负债的原因

企业负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经营资金周转极其困难,不得不借钱应急。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不惜高利率资金成本借贷。

2.企业资金收益率较高,且稳定,可以扩大经营规模,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原理,以付出较小的借入资金成本为代价,来提高股本资金的收益率。当然,一味的扩大负债规模,不计资金成本,追求资产经营的规模效应,必然带来企业难以控制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3.利用社会及企业自身的结算惯例,尽可能地扩大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应付未付款项和应缴未缴款项的规模,延长其存在时间,从而充分发挥其无资金成本的优势,参加企业的资金循环周转。

4.以较小的契约负债,例如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来料加工、代理营销等方式,推动倍增的资产经营规模,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

(二)负债资金的种类

1.按照负债资金的经济内容分:《企业会计准则2006》指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即企业需要按期偿还给债权人的权益。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流动负债以及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专项应付款、预计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其他非流动负债。

负债资金包括借入资金和各种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应付应缴款项等。借入资金是指企业为经营的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有关单位或个人借入的承诺到期偿还本息的资金。应付应缴款项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应该支付或应该上缴但是尚未支付或尚未上交的资金,这种应付应缴款项大多是不需要支付利息的资金,当然不排除个别应付应交款项可能需要支付利息。例如应付购货款、应付工资、应缴税款、应付利润、应付股息、应付利息等。

2.按照负债所控制的资产经营规模分:

1)一倍体控制资产经营规模,即借一还一的、100%的只有一倍体的资产控制规模的借入资金。这种一倍体负债形成的资产其所有权已经转移给该企业了,因此它可以计入该企业的表内资产账户中去了,形成该企业的表内资产。对于一倍体的负债来说,负债只是法律规定的只须企业一倍体加利息的资产来偿还的义务。只要企业的资金收益率超过利息率,企业就应该积极扩张负债经营。一倍体的负债,只需要一倍体加利息的资产来偿还,因此,一倍体的负债只对企业有一倍体加利息的资产求偿权,也只有这种意义上的资产控制权,这只是债权关系下的资产控制权,与股权关系下的资产控制权相距甚远。股权关系下的资产控制权是所有权下的一切权力,是全面的管控权。

(2) 多倍体控制资产经营规模,即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来料加工、代理营销等

负债契约下的多倍体的资产控制规模。这种借入资金,可以较小的负债契约,实现多倍于其负债体的,甚至是百千万倍的资产控制规模。其所控制的资产的所有权不属于负债企业的资产,因此,这些资产不能计入该企业的表内账户中,可以在其表外账户中备查登记,并且在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后做补充说明。

(三)负债的本质

负债的本质,是通过法律规定或者契约,取得的需要以后偿付的本息的,而受让债权人资金所有权的一种商业行为。负债是企业一种法律义务,不是企业的资产,只需企业用其拥有所有权的资产来偿还的一种义务和责任。尽管企业的资产中有来自于企业的负债,但是,负债是债权人以让度其资产的所有权为代价,换取的受法律保障的未来时期的,对债务人收取收益的权利。尽管这个收益权包括本息,但是,这个本息只是一个数字量度,其中的本、本金,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物质属性了,取而代之的是借贷双方可以接受的,或者不得不接受的货币或者货币等价物。负债,与民间百姓之间的借物还物不一样,不可相提并论。

三、会计基本恒等式

企业的资本金一旦形成,必然生成企业会计的恒等式。如上所述,企业会计同一个

基本恒等式,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资产=负债+业主权益

3.资产=负债+业主产权

4.资产=负债+业主利益

5.资产=负债+业主利溢

           =负债+(期初业主利益+本期利益增值总额)

           =负债+(期初实收资本+本其利益增值总额)

其中,业主利溢,强调的是包含增值后的业主利益。利溢,强调其包含了增值;利益,不强调其包含了增值,也可以是指它包含了增值。可见,利溢与利益可以通用,利益增值额与利溢增值额也可通用。

本期利益增值总额=非利润性收益+利润性收益

如果本期只有资本公积,没有其他利益增值额,则,

         本其利益增值总额=本期资本公积

即:资产=负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由于,利润性收益,传统习惯长期以来简称利润,并且《公司法》法定称之为利润,因此,对于那些不能分配的收益,就不能称之为利润,而称之为非利润性收益了,于是:

 利溢增值总额 =利润+非利润性收益

如果企业本期有利润,则:

资产=负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利润

如果企业本期还有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收益等其他非利润性收益,则:

           资产=负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收益)+利润

    这一系列等式的存在,是企业资本保全准则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制度的顶层制度性设计安排,是会计理论的大前提。

 

企业筹集到的资金,包括资本金和负债资金,到达企业后,既形成企业的资产,同时又形成企业的权益。资产和权益也是企业资金这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基本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四、资产

(一)资产定义的主流观点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二十条讲:“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前款所指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是指企业享有某种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种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概括会计准则关于资产的定义,资产就是过去形成的、现在拥有的(或控制的)、将来创造利益的资源。很多人认为资产的这一定义是理论上的一大进步,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资产的定义等等。其实不然。

1.企业不仅有过去形成的资产,还有现在正在形成的资产,更有将要形成的资产,企业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着资产,也每时每刻在创造着资产。只要企业持续经营,那将来也在创造着资产。企业会计核算不仅要核算企业的过去,还有核算企业的现在,更要预测(核算)企业的未来。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就必然拥有管理的全部职能,包括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计划、会计核算、会计控制、会计分析与评价等全部管理的职能。在这所有的会计管理职能活动中,都离不开资产。请问会计预测中资产、会计决策中的资产、尚未执行的会计计划中的资产,显然不都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产,企业已经签署的正在执行的或将要执行的,且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销货合同,也能形成企业的资产。各种应收款项,它们的收回肯定是“预期在未来发生”。显然说“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是不周全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制订者,关于此言论的用意是,企业会计记账只能登记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事项,而不能把尚未履行的经济合同、计划等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登记入账。这显然与修改后的收入准则的规定是不符的。

2.会计准则关于资产的定义强调“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定语,认为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是企业的资产,从而可以将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需要递延的企业开办费用等原本是企业资产的项目,从资产账项中去掉,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资产账项信息的真实可靠。其实这是因噎废食,完全没必要。所谓预期,就是主观上的愿望。可以说企业的一切资产,企业之所以要拥有或控制它,其目的就是要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没有不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或者企业的一切资产都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至于事实上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那是企业不愿意发生的事情。这种资产曾经是企业的资产,只是后来变成企业的非资产。也可以说,企业的一切资产都要经历这样的变化过程,即企业的一切资产都要变成非资产。这一客观的变化过程,正是企业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3,企业资产的本质就是企业的资金运用、或资金占用,除了贪污腐败以外,其目的都是预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资金运用。企业的资金运用必须符合企业利溢配置准则的需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对企业的利溢以及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所对应的资金支出进行合理配比。

4.会计准则第二十一条讲:“符合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既然“符合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资源”,当然就是资产,为什么还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前后矛盾。

5.既然“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确认为资产,那说明这“以下条件”必然是资产的概念的内涵,既然是资产概念的内涵,就必须在资产定义中体现出来。由上可以看出,条件之(1)在定义中体现了,而条件之(2)在定义中没有体现,说明其表述是不正确的。

6.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定义的中心词就是“资源”。认为企业的资产,就是一种资源,不仅有违反同义词反复的逻辑错误,而且资源就是“有用”的东西,这里的“有用”与“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一个意思,也是重复的。因此,会计学不能用“资源”一词作为资产定义的中心词。

7,会计准则关于资产的定义中的最大问题是,认为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的资源。

我们知道,企业对资产的控制权分为两种情况:股权下的资产控制权和债权下的资产控制权。无论哪种资产的控制权,由于企业对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又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预期会拥有其所有权的资产控制权。这种资产控制权的目的就是为了拥有其资产的所有权,例如购买、制造、销售、接受投资、接受捐赠、接受政府补助、接受赔偿、盘盈溢余、转移所有权增加偿付义务的借贷等商业行为,所形成的已经拥有所有权资产,或者预期内将要拥有所有权的资产。二是,预期内企业不准备拥有其所有权的资产控制权,例如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来料加工等商业行为,所形成的只是由企业为了获取利益而临时或者长期控制的他人资产。企业的记账规则是:凡是企业拥有所有权的资产,以及企业预期将要拥有所有权的资产,都必须作为企业的资产计入企业的表内账户中;凡是企业没有所有权,并且预期内企业不准备拥有所有权的资产,不是企业的资产,即使企业临时拥有或长期拥有其控制权的资产,也不能计入企业的表内账户中。这是企业会计主体假定原则的核心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资产的定义,没有遵循企业会计主体假定的原则要求,没有说清楚企业控制的资产是不是企业拥有所有权,或者预期能够拥有其所有权而控制的资产。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很大的漏洞。企业没有所有权的资产,或者企业预期不会拥有所有权的资产,绝对不是企业的资产,企业绝对不能将其计入其表内账户中。这是企业会计主体假定原则下的的记账规则,必须说清楚!所以,说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的资源,显然是不对的。那些只有控制权,没有所有权,并且预期也不会拥有所有权的资产,不是企业的资产,不能计入企业的表内账户中,只能在企业的表外账户中备查登记!只能单式记账!

(二)正确的定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财产物资、动力、技术、品牌、信息等各种财富或资源。从会计学的角度看,企业资产,就是企业的资金占用静态,或者说是企业资金运动静态时的资金占用。确切的说,企业资产就是企业拥有的能继续为企业利溢发挥效用的不断循环周转的各种资金占用的静止状态,表现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其他流动资产,对外投资、长期应收款、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非流动资产。

1“能继续发挥效用的不断循环周转的”,就是指企业的资产必须是能为企业利溢经营目的,最终为所有者权益的保额增值而发挥效用的不断循环周转的资金占用静态,预期没有效用的不能继续循环周转的资金占用不是资产,只能是费用或者是损失。

2.企业的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所有权,或者预期拥有所有权的,能为实现企业利溢目标发挥效用的资金占用。企业不再拥有所有权,预期也不再拥有所有权的过去的资金占用,不再是企业的资产而成为企业的费用或损失,企业预期不会拥有其所有权,即使现在拥有其控制权的资产,也不是企业的表内资产,只是需要备查登记的他人资产      

判断企业的资金占用是否是企业的资产,其标准就是看其资金占用是否对企业利溢的实现仍然有效用。如果仍然有效用,就说明其所有权没有丧失;如果不再有效用了,就说明其所有权已经丧失了。现在以及未来对企业获取利益仍然有效用的各种资金占用才是企业的资产。对企业获取利益没有效用的资金占用不是企业资产,只能是企业的费用或损失;过去对企业有效用,现在对企业没有效用的资金占用,是企业过去的资产现在的费用或损失;现在对企业有效用,未来对企业没有效用的资金占用,是企业现在的资产未来的费用或损失。从来没有占用,且一直没有占用企业资金的资产,即使企业拥有控制权的资产,也不是企业的资产,而是他人的资产。企业资金的除了货币资产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企业的一切资产都是企业的费用或损失,只是暂且地以当前的资产形态而存在。

3.凡是企业的资金占用,都是能够以货币计量的。不能用货币计量的资金占用不是企业的资产。

4.将企业资产界定为企业的资金占用,对理顺资金支出与其他会计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重要作用,能避免很多概念逻辑的混乱,同时也能继承建国以来,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传统的会计理论中的科学成分。

(三)资产的分类

企业的资产是按照流动性大小的顺序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按流动性不同,资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年或一个正常的营业周期内变现、出售或耗用的资产,它是企业在短时间内持有的资金占用。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又称短期资产。

2,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金占用,主要包括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长期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商誉、长期待摊费用等,又称长期资产。



发表评论

 
QQ在线咨询
24小时服务热线
0531-8892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