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第二节 会计的本质与特点
一、什么是会计
什么是会计?即会计的定义是什么?也就是会计的本质是什么?
正像很多概念有不同的定义一样,会计的定义也有不同说法。这是科学发展的普遍现象,是由于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中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反映和监督方法论”与“管理工具论”之争,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之争;西方国家有“商业语言论”与“描述性艺术论”之争;都是例证。这里列举我国的几种会计定义的如下:
(一)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法,对特定利益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为各相关利益主体提供该特定利益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是为加强管理而建立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学导论》葛家澍主编第24页,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8年)
(三)本书主张:会计是对特定主体的利溢过程和结果,生成证帐表信息系统,从而对利溢进行核算和反映、配置与监督的管理系统。其中:“核算与反映”就是依据利溢要素内在的严密恒等的数理逻辑关系,客观公正地生成证帐表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系统;“配置与监督”就是对某特定主体内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依法进行合理配置与监督的会计管理系统。会计一方面直接参与利溢的配置,另一方面又对其他人或者部门的利溢配置行为进行监督。至于“核算与反映、配置与监督”的管理属性问题,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既然他是人类所从事的一项工作,那他既有管理的属性,同时也有被管理的属性。过份强调其管理的属性,会造成管理与被管理的截然对立,毫无意义。当然,一切人类的工作,都是依靠信息的有效传递来开展工作的,同时又生成新的信息。显然,一切人类有组织的工作,都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展了一场持久的会计本质大争论。有的人认为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的本质是管理;有的人认为会计只为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是管理的工具。其实,会计的本质具有相对性,不能绝对化,更不能厚此薄彼,必须兼顾。
会计的本质就是会计的定义,会计的定义必须揭示会计的本质。会计的本质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会计是依据特定主体的利溢要素内在的严密恒等的逻辑关系,建立以证帐表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会计学中的恒等关系有许多,每一个会计要素、每一个会计指标,都有其相应的恒等的数理逻辑关系。会计是一个庞大的众多的恒等的数理逻辑关系的集成体。其基本的恒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众多的会计要素中,利溢是核心、是总纲、是统领,其他要素和指标都是利溢的延展。会计学凭借其依据特定主体内的众多的恒等关系,建立分厘不差的证帐表信息系统,而与统计学以及其它管理科学相区别。其他管理科学,尤其是统计学,遵循的是大数法则,追求的是大而准确,其数据系统不具有证帐表组成的微观严密恒等的逻辑关系。
其次,会计是各个特定利溢主体内的利溢配置与监督。特定利溢主体是指具有独立的法定的经济利益的组织或者自然人。所谓组织是指各个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以及这些单位内部设置的归属独立法人组织管理的,没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但是具有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下属机构。各自然人也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法人。尽管会计是特定利溢主体的会计,但是各个特定利溢主体的会计必须客观公正,依法合规地核算与反映、配置与监督,由特定利益关系形成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的增减变动过程及其结果,不能营私舞弊,不能违法乱纪,不能侵犯任何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再次,会计是对国民经济收入的初次分配,社会地位高,责任重大。任何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的,都是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活动,都必然与其他利益主体发生联系,产生相关,于是形成全社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相互依存的全社会的经济关系。例如:借钱就产生债权人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关系,筹措资本金就形成股东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关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就会与国家形成税收关系,与社会公众形成社会经济责任关系,与职工形成工资关系,与其他合作者形成应收应付的经济利益关系。与特定的利益主体相关的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都是受法律、章程的保护和制约,都不得遭到侵犯。在这复杂的责权利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中,责任是条件,权力是义务,利益,即利溢、权益、产权,既是目的又是核心。因此,任何一个特定主体的会计都必须依照国家的法律和特定主体的章程规定,实事求是的核算与反映、配置与监督该主体及其各利益相关者法定权益的增减变动过程及其结果,从而捍卫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法定利益。因此,会计既为特定利益主体及其相关的各利益主体提供法定的权益信息,又为特定利益主体及其相关的各利益主体实施以权益为核心的责权利相结合的配置与监督管理,从而完成国民收入的有序的初次分配,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因此,会计的社会地位高,且社会责任重大。
可见,会计的本质是:会计既是一个以利溢为核心的由证帐表组成的信息系统,又是一个责权利相匹配的管理系统。会计既是管理的工具,又是直接的管理者,还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者,社会地位及社会责任都重要。
二、会计的特点
现代会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信息可以综合汇总。对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可以使用实物、劳动时间和货币三种计量单位,这三种计量单位会计核算都要采用。显然,实物计量单位无法进行不同量度的比较、综合;劳动时间计量单位尽管从表面上看来是统一的,但可以计量的只是各种具体劳动的劳动时间,与抽象劳动时间有本质的不同。具体劳动时间与实物计量单位一样不具有综合性;唯一具有综合性的就是货币计量单位,因为它综合地反映了商品的价值。所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主要通过货币计量单位,从价值方面综合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状况。只有货币计量单位才能综合地反映各种事物的价值,提供综合指标,便于汇总和评价。当然,不同时期的货币单位价值也是不同的,所谓的综合性,只是相对的。
(二)会计核算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系统(具体)性和综合性四个特性。全面性是指会计对单位的所有涉及利溢的经济活动都要进行反映和监督,不允许取舍,不能遗漏;连续性是指会计核算对经济活动要自始至终地如实反映,不允许中断和间隔,不能跳跃式地反映;系统性是指会计信息的取得、加工、整理要分门别类、具体有序圆满地进行,不能杂乱无章,必须确保帐帐相符、账证相符、账实相符;必须采用货币计量,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综合汇总。全面性、连续性、系统(具体)性和综合性,简称会计四特性,是评价会计是否是记真帐的重要标准。会计的四特性是会计学基于哲学中的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二分(或者三分)法则的具体应用结果。二分法则,或称三分法则,其内容包括:
1.人们认识世界必须连续不断细分类;
2.人们细分世界必须遵循二分法则或者三分法则,即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凡对事物的细分必须圆满不能有遗漏,有白就有黑(黑白兼有)、有高就有底(高低兼占)、有大就有小(大小兼占)、有长就有短(长短兼占)、有好就有坏(好坏兼占)等等。一方面要不断细分识别,另一方面又要圆满不遗漏,可以交叉但不矛盾。
会计的四特性就是二分或三分法则的具体要求,其具体细分内容详见以后各章节的叙述。会计的分类识别原则,必须上升到会计理论中的基本原则的高度,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会计的实践工作。
(三)会计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具有一套科学、严谨、完整、客观的证账表构成体系。会计核算工作要有凭有据,企业每项经济业务的完成都要以原始凭证进行如实记录和反映。会计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独特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等。其中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基本手段,是整个会计体系的基础工作。
(四)会计的本质特点就是以利溢为核心,核算利溢,配置利溢。以严密恒等的数理逻辑为勾稽原理,依法配置特定主体内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从而核算和监督特定主体内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完成国民收入的初次有序分配。因此,会计是任何社会中都不可或缺的受人尊重的事关利溢的核算和配置的工作和职业,社会地位高,社会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