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重构我国会计准则理论体系及其内涵(上)
许强 崔金勋
(山东泰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250014)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文摘要] 本文论述两大内容:一是重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问题。当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只由会计基本准则与会计具体准则两部分组成。我们认为必须将企业投入资本保全准则与企业利溢配置准则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最高准则置顶其中。二是重塑我国会计基本假定的内含及其逻辑体系问题。本文针对五个会计假定的内涵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全新的颠覆性的观点,认为会计假定分为两类:一类是客体性假定(哲学术语),即,企业持续经营假定,具有第一位的决定性作用;另一类是主体性假定(哲学术语), 包括会计主体(法律术语)、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四个假定。这些都是会计的方法性假定,处于从属地位。并且,本文对传统会计假定的内涵,赋予了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认识。
[关键词] 资本保全准则;利溢配置准则;企业持续经营——客体性假定;会计主体(法学术语)、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主体性假定(哲学术语)
第一部分: 重构会计准则体系概述
目前,大家普遍的观点认为,我国会计准则理论体系只包括两部分,即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这是片面的!
我们认为会计准则体系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一、最高准则。即,统领和指导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大前提性准则。根据相关程度的不同,最高准则包括两种不同的最高准则,这分别是:
(一)最高直接相关准则。这又包括两部分构成:
1.企业资本保全准则
2.企业利溢配置准则
(二)最高间接相关准则。这也包括两部分构成:
1.各种法律法规
2.各种公共道德标准
二、基本准则,这包括:
(一)会计基本假定(四个假定、一基础)
(二) 会计基本原则(八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具体会计准则,略。
现行我国会计准则,只谈基本准则(会计假定及会计基本原则)和具体准则,是不够全面的。那么请问,基本准则之下是具体准则,那基本准则之上是什么准则呢?难道没有能制约会计基本准则的其他准则了吗?显然不是!理论必须全面,不能有漏洞!如此巨大的漏洞,必须补充完善。尤其是企业投入资本保全准则和企业利溢配置准则,是企业会计理论直接相关的最高准则 ,凌驾于会计基本准则和会计具体准则之上,不能疏漏!
第二部分:最高准则之一——投入资本保全准则
投入资本保全原则,简称资本保全准则,是会计理论中的最高准则之一。资本保全原则,曾经是我国十三个会计原则中的一个小原则。后来,我国会计原则调整,变成了八个会计原则(信息质量要求)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资本保全原则被删掉了。到如今,资本保全原则还是不是企业会计理论中的一个原则,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认为资本保全原则,不仅是会计理论中的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而且是会计理论中的最高层准则,是第一位的准则,是高于企业会计假定的第一准则。为了便于区别,资本保全原则上升为企业会计理论中的最高准则,位列第一。资本保全准则是一切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大前提,独立成章,自成单元。离开资本保全这一最高准则,其他会计的一切理论与方法皆枉言,皆免谈!不懂资本保全准则的最高地位,就不懂资本主义的本质,更不可能懂资本主义会计的理论构造。
一、投入资本保全准则先于企业会计假定而存在
(一)投入资本是企业设立登记的前提。企业是股东投资创办的企业,企业是股东的企业。没有股东投入资本金,企业无法创办。因此,首先要有股东的投入资本金,其次才可能有企业的设立与登记。没有股东的投入资本金,企业不可能存在。企业不存在,还有什么企业会计假定的存在呢?因此,从逻辑顺序来看,股东的投入资本金是先于企业设立与登记的前提,不能本末倒置!即使在资本金可以分期到位的今天 ,由于股东承诺的资本金到位的法律责任,从企业登记的第一天就开始存在,从未减少。
(二)投入资本保全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顶层设计的最高准则,是公认的社会法律制度。任何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其制度顶层设计要求,首先是,保障资本家de投入资本保全。凡是属于企业新老股东的投入资本,不管是企业的实收资本(股本),还是超过实收资本(股本)以上的资本公积,任何人,包括国家和企业新老股东,都不能对其进行分配。企业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一经形成,长期留归企业经营周转使用,不得改变,除非企业改制、清算。其次才是,利溢的分配问题。只有企业的利润,才能用来在国家和企业股东之间进行分配。不是企业的利润,国家不能对其征收企业所得税;不是企业的利润,企业的股东也不能对其分红。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所在。因此,离开了资本家的投入资本保全制度,一切将无从谈起。
(三)投入资本保全制度,是保障任何社会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石,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资本主义国家是这样,社会主义国家也照样。投入资本金如果不能保全,就无法保障股东投资办企业最基本的保本利益要求,社会上就无人安心投资办企业,社会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就无法稳步进行。
(四)投入资本保全准则确立之后,才可能有企业的设立与登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企业经营权主体的存在等一系列的从属性问题,从而才可能存在会计理论上的企业会计假定等问题。
可⻅,相对于企业资本保全准则,企业持续经营假定、企业会计主体假定、货币计量假定、 会计分期假证、权责发生制假定等五个会计假定都是从属性的问题,其理论地位远远低于企业资本保全准则。因此,企业资本保全准则应该成为会计理论中的最高准则、第一性准则。 它远远地高于五大会计假定的理论地位。
二、投入资本保全准则与企业利溢配置准则共同决定了企业会计的利溢要素及其概念框架体系
投入资本保全准则与企业利溢配置准则(具体内容本文第三部分阐述)共同决定了企业会计的基本要素只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溢四个基本要素,至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理论,显然存在着严重的逻辑错误 。这里着重阐述企业所有者权益以及利溢的构成项目。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最初,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即投入资本利溢)
3.期末,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收溢
4.收溢=利润+非利润收益
5. 非利润收溢=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收益+资本公积
6.利润=收入+利润性收益-营业成本-期间四项费用-营业外支出
7.收入=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
8.利润性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处置损益+投资收益+其他收益
9.收益=利润性收益+非利润性收益
从上述概念框架体系中可以看出:
1.收溢,即利溢。这个概念(下一节详细阐述)取代了收入、费用、利润,成为会计的排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基本要素之后的第四大会计要素。会计的基本要素只有这四个,即只有四大会计基本要素,必须取消传统的六大会计基本要素的陈旧说法,纠正其逻辑错误!
2.收入、费用、利润,不可能成为会计的基本要素,尤其是收入、费用这两个概念,只能是会计理论概念框架体系中的第七层,甚至是更低层的从属地位的概念,难以登堂论辈了!
三、投入资本保全准则决定了投入资本核算的独立单元
投入资本保全准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必须确保企业投入资本的核算自成体系,成为独立的核算单元。 企业股东的投入资本是一个广义的动态的概念。通常企业股东的投入资本包括原始投入资本和再投入资本。无论是原始的投入资本,还是再投入资本,都存在股本及股本溢价发行的问题。尤其是再投入资本,新老股东购买企业股票的价格不可能一样,从而产生股本的溢价问题。 虽然股本溢价,对企业的老股东来说,因为企业增加注册资本金,再次溢价发行股票,确实赚钱了,但是这部分钱不归企业老股东单独所有,归企业新老股东共同所有;对新股东来说,其投入企业的资金都是其投入资本,并没有因股本溢价形成了资本公积而赚到一分钱。
更重要的是,从全社会的⻆度来看,无论是企业的股本,还是企业的股本溢价,都是社会简单再生产的投入资本。既然是全社会的简单再生产的投入资本,那就必须全额保全,任何人和组织,包括股东及国家政府,都不能对社会简单再生产的投入资本进行任何形式的分配, 即,新老股东不能对其分红,国家政府不能对其征收所得税。这是保障全社会再生产平稳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坚守。
因此,为了新老股东之间的公平,为了全社会再生产的稳定发展,股本溢价归新老股东共同所有,只能用于企业的⻓期经营和发展,除非企业清算或者改制重组,否则,不能分配。不仅股东不能分配,国家也不能据此征收所得税。也就是说,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一样,一经形成,全社会任何人或者政府机关,都不得据以分配,只能⻓期用于企业的经营周转使用。可⻅,股本溢价等形成的资本公积的公共且长期保全的本质属性不容侵犯!
股本及资本公积,共同构成了股东的投入资本。投入资本保全准则要求,不仅股本(实收资本)要保全,资本公积也要保全。二者都保全,才是资本保全准则的全部意义,决不能偏废! 除此之外,资本公积不能是企业利润的真正原因是,公司法规定利润必须分配,不分配就违法!是利润就无法保全!
正因为如此,所以,投入资本的会计核算必须自成单元,自成一体。于是形成了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两个会计科目的独特核算方法和独特的核算体系以及独特的核算单元。
其独特之处在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以及资本公积,相���辅相成、并驾⻬驱,一经形成就不得随意改变,必须⻓期保持稳定不变!
因此,现行的《公司法》及会计准则中关于资本公积的用途规定:既可以转增股本,又可以弥补亏损,这是非常错误的!这是对资本保全准则的严重违背,必须尽快修法纠正!近几年来发生的上市公司动���辄就分红配股的社会乱象,就是对社会大众的公然欺骗,是对资本保全准则的公然违反,必须纠正!
四、投入资本保全准则决定了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总体架构
投入资本保全准则不仅决定了股本及资本公积的独特核算单元,也决定了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总体驾构。这表现为很多方面,主要包括:
(一)足额折旧摊销,充分结转成本、费用、 损失等支出,尽量少计资产的价值。
(二)谨慎确认当期收入及利润性收益,充分预计企业负债。
(三)正确建立企业的收溢体系,分清可分配的利润与不可分配的收益之间的逻辑关系,树立并坚守收溢配置准则,作为与资本保全准则孪生的同等地位的最高会计准则(下一节阐述)必须坚守。
总之,必须尽快地充分地恢复投入资本保全准则的第一性准则的理论地位,使之成为会计理论的最高准则。现行会计理论中的一切假定和原则都只能是从属的地位,从而理顺会计理论的内在逻辑。
第三部分: 最高准则之二——企业利溢配置准则
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的教科书经常使用利益、收益的概念,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但是,仍然未对企业利益、收益下定义。如此重要的没有定义的概念,泛滥到了口头禅的地步了,不能不是会计学作为一⻔科学的悲哀!利益、收益、损益、效益、收入、利溢、收溢、利润、利得、所得.........等等说法众多,几乎无人能区分清楚!从《中国汉语大辞典》中得知,这些概念都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
显然,就字面意思来看,企业利益具有泛指的意思,收益具有特指的意思,更多的时候难以区分。因为一切利益都是在对比中存在的, 不对比,无利益。因此,所有的利益都是特指的利益。这样以来,利益与收益就可以是同义词了。就企业来说,收益是指企业收到或形成的,对企业所有者权益有好处的各种经济利益。由于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剩余的经济利益,或者超额的收益,溢出更多的利益,因此,利溢与收溢,不仅是同义词,而且是纲举目张,代表一切利益、收益、利得、所得、效益、剩余、溢余等概念的核心词语,是具有广泛的导向性、概括性的会计专业核心概念、基本要素。
由于资本保全准则是企业会计的第一最高准则,那么,企业利溢配置准则就是企业会计的第二最高准则。二者一脉相承,分别是企业的一个经营循环过程的两个重要端口(开头和结尾)的社会共同约定。没有企业资本保全准则,就没有企业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企业利溢配置准则存在的必要了;企业利溢配置准则执行得好与坏,也会反作用于企业资本保全准则贯彻落实的效果了。与资本保全准则一样,企业利溢配置准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收益配比原则,本来存在于原来的十三个会计原则当中,不知道为何到后来调整变成的八个会计原则(信息质量要求) 时,失去了其存在的地位了?我们认为企业的收益配比原则不仅不能被取消,反而其理论地位应该得到加强,并且,与资本保全准则一样,应该升格成为企业会计的第二最高准则! 应称之谓企业利溢配置准则,而不应该仅仅是原来的企业收益配比原则。
一、企业利溢配置准则的概念
企业利溢配置准则,又称企业收溢配置准则,或者称企业利溢社会配置准则。过去,我们经常提到收益配比原则,或者利润配比原则,主要是讲正确确认企业当期的收入和当期相应的成本费用,该预提的费用预提足额,该折旧摊销的费用摊计足额,以便于正确计算企业当期的利润。其实,这只是利溢配置准则中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正确确认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收益、留存收益和资本公积等项内容;尤其是要将企业的利溢分为利润和非利润两部分组成,或者说,要将企业的收益分为利润和非利润性收益两部分组成,从而全面的反映和监督企业一定时期的综合收益的增减变动及其分配与不能分配的情况;并且还要将利溢体系中的各构成项目进行短期与⻓期的合理配置、与同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对比配置;与企业的股价进行合理的配置;还要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之间进行对比合理配置;还要与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进行合理的配置等等。可⻅,利溢配置准则的内容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收益(利润) 配比原则的内容更丰富,地位更高大。因此,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充实和调整,尤其是要改变传统的收益(利润)配比原则的小口径概念说法,变成利溢配置准则的大概念说法。不仅如此,还要将原来的企业收益(利润)配比原则,从全社会的高度上看,将其调整升格为企业利溢社会配置准则。因为企业利溢的配置程序和规则,从来都不是企业自己所能自主决定的事情,也不是企业会计准则能够独立决定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统一的法律规定。企业利溢的配置,实际上是全社会国⺠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大格局问题。企业利溢配置必须服从于全社会的统一需要和统一安排。因此企业利溢配置原则,也可称之为企业利溢社会配置准则。
可见,企业利溢配置准则,就是指企业必须按照国⺠收入三次分配的社会公共秩序管理的需要,来依法配置、归集、计算,形成、分配或者不能分配企业形成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一项法律制度和社会共同约定。
我国会计理论必须引入企业利溢配置准则,从会计准则的高度,理顺利溢构成体系,使其内在各构成要素的配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会计理论更加系统化、整体化。尤其是,必须把企业利益分配的社会法律规定,即分清哪些企业利益是可以分配的?哪些企业的利益是不能分配的法律规定及其道理,贯穿于企业会计理论的核心板块之中,绝不能忽略。由此,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企业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将企业一定时期形成的全部利溢,都归纳到企业的全面收益表(又称综合收益表、利润表)当中;并区分可分配的利润,与不可分配的收溢两部分组成,从而使企业的全面收益表(综合收益表、利润表)非常醒目,使企业的全面收益表(综合收益表、利润表)真正做到全面、综合,名副其实。这样一来,必将改写中国会计的重大理论及其概念体系!
二、企业利溢构成的体系
(一)从利益到利溢再到利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能满足人类各种需求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人们及各种企业、事业、机关和其他经济组织都在追逐利益和平衡利益。离开了利益,人类社会将不复存在。因此,利益是一个广泛存在的众多专业普遍使用的基础性概念,当然也是会计学专业普遍使用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可是,作为企业会计学专业应该使用的更具有专业专属性的基础性的概念是利溢,而不是普通的利益,更不是传统的利润。所谓利溢,即,利益的溢出,或者剩余的利益,是指企业已经形成的或将要形成的超过注册资本金(或上期净资产)及负债以上的各种经济利益。利溢的含义十分广泛,它既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又是企业会计核算的核心。利溢是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即,企业利用存量利益(原有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溢出增量利益(新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过程。可⻅,利溢一词是高度概括、高度简炼的专业词汇,具有高屋建瓴,统领广泛的基础性概念,尤其是它能统领和概括企业的一切收入、 利润性收益、利润、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收益、留存收益、资本公积等七股不同来源的企业利益之流,简称企业利流,与人流、物流、 资金流、信息流相呼应,并称企业五大流。显然,利流存在于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信息流等手段性要素流之中,但是利流相对独立存在,并且,利流是企业五流的核心和流动的目的,具有统领作用。
(二)利流七要素
就目前人们关于企业利益的认知习惯来看,归纳起来,企业总共有两大收入、四大利润性收益、利润、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收益、留存收益、资本公积七股利流,又称企业利益七要素。可见,一定时期内流入企业的各种经济利益,不仅仅是企业的收入。那种认为收入是企业各种利益的“总流入”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在这七股利流中, 除了收入以外,其他六项利流都是利益的溢出表现,即利溢,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已经取得的超过其注册资本金(或上期净资产)及负债以上的各种经济利益。但是没有收入作基础,其他六项利流也难以溢出。因此,利溢,尽管只是溢出的利益,或者剩余的利益;由于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溢出利益,纲举目张,利溢可以统领包括企业收入在内的一切利益和一切利流。因此,利溢可以是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并列的代表企业利益流的第四会计基本要素。
利流七要素体现了企业利溢配置的逻辑层次,各个要素之间不能直接相加总。
(三)利溢四要素
企业利流,可以说包括收入、 利润性收益、利润、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收益、留存收益和资本公积等七项;合并调整后,也可以说包括利润、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收益和资本公积四项构成的,简称企业利溢四要素。
1.利润,包括以总额呈现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及其相关的成本、费用、流转税金、营业外支出;以及以净额呈现的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处置损益、投资收益、其他收益等四项利润性收益,共两大部分组成的。
2.其他综合收益。
3.递延收益。
4.资本公积。
即:利溢=利润+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收益+资本公积
其中:
现行企业经济效益=利润+其他综合收益
即现行企业利润表中反映的综合收益的内容。有人称现行企业利润
表为企业综合收益表,或称企业全面收益表。由上可以看出,现行利润表仍然不够全面,应该构建包含上述利溢的四项构成内容在内的企业全面收益表,或者真正的企业综合收益表,简称企业利溢表,而不再是企业的利润表了。
(四)利溢二要素
利溢不同于利润,利润只是利溢中的一种可供分配的溢余,而不是利溢的全部。企业除了利润之外, 利溢还包括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收益、资本公积等当期不可分配的溢出利益,即非利润的利溢,简称非利润。因此进一步合并调整后:
利溢=利润+非利润
将企业利溢,或者企业利流,分为利润和非利润,是企业利溢配置准则的核心内容。利润是企业可分配的利溢,非利润是企业不可分配的利溢。企业利溢配置准则的实质就是合理合法的配置企业形成的各种经济利益,正确区分可分配的利润收溢与不可分配的非利润收溢,从而正确配置企业的利溢。这是企业持续经营的目的所决定的。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超额利益,即利溢。由于企业是要长期持续经营的,不是短期行为。因此,企业获取的利溢,不都是用来分配的,能够用来分配的企业利溢只有利润。非利润收益,尽管它也是企业的利溢,但是法律规定它不能用来分配,只能用于企业的长期持续经营。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企业实现的利润,忽视企业实现的非利润收溢,甚至不承认非利润收益也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严重错误的。在我国,除了2014年开始,其他综合收益列入企业的综合收益表(利润表)以外,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准则没有将非利润收益纳入企业的综合收益表(利润表)中,这是我国企业会计理论的重大漏洞,必须予以纠正、补充、完善。
(五)必须强调说明四点
1.利润,尤其是净利润的定义,必须强加“可分配”的特性,否则不是利润的定义。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等非利润对称,剔除所得税的强制因素以外,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有钱可以按投资比例分红或分配的利溢。除了“必须分配”这一利润的本质特性意外,决定其可以分红或分配的关键是,企业拥有现实的可分红或分配的货币资金或者相应的可靠的其他财产物资。像长期不处置变卖因而⻓期收不到现钱的⻓期资产,因为公允价值变动而带来的其他综合收益,显然不能视同利润进行分红或分配。因此,自从2009年我国会计准则修订,将“其他综合收益及综合收益总额”两个概念引入企业利润表时起,利润概念定义的内涵必须强加上有钱可分红或分配的特性,否则就不是利润。 传统利润概念的定义(利润是企业经营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财务成果,是收入减费用后的剩余)已经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了,必须调整为:利润是企业经营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有钱可分配的财务成果,是两项收入及四项利润性收益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及营业外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2.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各种⻓期资产因为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期没有现金与之匹配的不能当作利润按投资比例分红或分配的一种的盈余。
3.递延收益,是指尽管有钱,但是政府不允许当期全额分配的与长期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4,资本公积,资本保全准则决定了它即使有钱也不可分配的特性。
三、传统理论存在的问题
⻓期以来,中国的会计理论没有总括地反映企业的全部利流,没有把企业的利溢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的会计要素加以研究和阐述,导 致许多逻辑错乱。例如以下问题难以解答:
(一)收入定义中的问题
我们知道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收入的定义是: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
动中取得的、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各种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企业收入定义中的“总流入”是什么意思?是企业全部利益的总流入吗?难道企业除了收入就没有其他经济利益的流入吗?收入与收益是什么区别?收入帐户的总额呈现,与收益帐户的净额呈现之间的不同特点,是否构成其定义中的本质内涵?
2.企业“日常活动”之外营业外收入是利得,难道不是收入吗?
3.收入定义中“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说法,为何越过利润,舍掉过程,直奔终点呢? 另外,收入定义中“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究竟有哪些“无关”?为何“无关”? 没有说清楚!
(二)什么是企业的收益?会计准则至今没有定义!收入与收益是并列关系吗?还是从属关系? 说企业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处置损益、投资收益、其他收益、其他综合收益、递延收益、留存收益以及资本公积共八项收益是否正确?
(三)收益与利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处置损益、投资收益和其他收益等四项收益是利润的组成部分?而有些收益, 例如递延收益、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等不是利润?
(四)其他综合收益不是利润,为什么在利润表中呢?
(五)递延收益不是收益吗?是收益为什么不进利润表?这种负债是真实的负债吗? 据此计算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能准确吗?
(六)资本公积不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吗?难道股本溢价与企业过往的经营效益以及企业未来的经营效益预期没有关系吗?资本经营不是企业经营的组成部分吗?
上述种种问题,都是现行六大会计要素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会计要素理论,没有归纳总结利溢这一综合性的高层级的概念,而将收入、费用、利润三个低层级的概念无限放大,犯了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的重大逻辑错误!
可⻅,收入、费用、利润三个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基本要素,已经变成了很低层级的概念了,从而失去了所谓的会计基本要素的地位了! 自2009年1月1日起,随着其他综合收益及综合收益两个概念的啟用和推广,中国六大会计要素理论大厦便开始倾覆。尽管以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和利溢四大会计要素的理论还未成型,尚处于啟蒙时代,知晓的人不多,但是以该四大会计要素为核心的中国会计理论体系, 必将会逐渐建立起来,并日趋完善,请拭目以待!
四、企业利溢配置准则的社会法制特性
企业利溢配置准则具有社会法律制度的特性,不完全是企业会计的专业技术问题。因此,企业利溢配置准则,又称企业利溢社会配置准则。
1.构成企业利润增加的收入和收益,包括菅业收入、营业外收入两项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处置损益、投资收益和其他收益四项利润性的收益,共六项利润增加项目。企业配置利润,既是企业的个体行为,又是全社会收溢配置准则中的第一个核心环节,是以利润为标志的收溢配置、归集、计算、形成、分配和对比分析的过程,是国⺠收入的初次配置分配和再次配置分配,甚至三次配置分配的基础节点。尽管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利润具体的配置、归集、计算、形成和对比的理论和方法是一个会计的专业问题,但是,企业利润作为全社会收溢配置准则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关系着全社会的国⺠收入的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大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会计的专业问题,而是全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宏观专业问题。如何配置企业的利润?这不完全是由企业会计自己决定的事情,必须按照全社会公共秩序管理的需要,对企业的利润进行配置。其中,职工领走工资形成工资费用、物化劳动资料本着资本保全的原则形成劳动资料的物化成本,从企业利润中扣抵,企业管理期间四项费用、营业外支出、流转税费等等,都必须从利润中充分扣抵,形成企业的所得额,从而完成国民收入的初次配置与分配后,即形成企业的利润总额;国家政府据以征收企业所得税;形成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后,企业股东据以按股分红。这套规则是宏观的法律规定,不是企业会计准则所能单独决定和改变的。会计不过是照章办事罢了。因此,收溢配置准则的规定,是当下一切企业会计假定和会计原则的前提。 即,企业收益配置准则是一切企业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第二最高准则。
2.其他综合收益,这是非利润,是⻓期收不到现金的无钱可分配的收益。其不可分配的特性是企业收溢配置准则的法律规定,不是企业会 计的专业决定。
3.递延收益,属于政府补助中不能计入当期利润以供分配的,需要视同负债管理的收益。这也是企业收溢配置准则的法律规定,不是企业会计的专业决定。
4.资本公职,属于投入资本,超过股本的收益。资本公积不能分配,这是投入资本保全准则与企业收溢配置准则的法律规定,不是企业会计的专业决定。
5.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可能是企业会计的专业决定。可⻅,企业收溢的各构成项目,对其配置的程序和规则,主要是由社会统一的法律规定,不完全是或者根本不是企业会计专业所能左右 的事情。
五、企业利溢配置准则决定了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架构
与企业投入资本保全准则一样,企业利溢配置准则也决定了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总体架构。这要求企业利溢配置准则及其具体内容在企业会计理论中必须全面、系统阐述,并且自成单元,独立成章,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