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论会计的本质
正像很多名词的解释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一样,会计也有不同的定义。这是任何一门科学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反映和监督方法论”与“管理工具论”之争,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之争;西方的“商业语言论”与“描述性艺术论“之争”。举不枚举。这里列举以下两种传统会计定义的说法:
(一)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法,对特定利益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为各相关利益主体提供该特定利益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基础会计实务》徐晓黎等主编第3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二)会计是为加强管理而建立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学导论》葛家澍主编第24页,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8年)
一、传统观点存在的问题
(一)通常人们认为会计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的本质是管理。即,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实践活动。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种活动,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随时掌握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变化情况,对生产过程进行必要的组织管理,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及取得的劳动产品等经济现象进行观察、计量和登记,以便获得有关管理生产过程所必需的数据;同时根据所取得的数据资料,在生产活动之前、之中、之后进行适当调节、干预,使之不断节约劳动消耗,取得更多的劳动产品,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就是会计管理的雏形。会计从生产的附带职能发展到独立的职能,主要是因为产生了商品货币。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和交换都要通过货币来计量。为了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出生产经营情况,计算、考核经济效益,会计逐渐形成一套用价值形式管理经济的技术方法。在实践中就出现了以价值为主要形式来管理生产活动、讲求经济效益的工作,即会计管理工作。说会计的本质是管理,这没有错。其错误在于没有指出会计区别于其他管理科学的本质区别。因为一切管理科学的本质都是管理。其实,人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一种管理工作。即使从事耕种作业的农民工作,也是一种管理农作物的管理工作。可见,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并不符合下定义的逻辑要求。正统的会计理论普遍的存在这一错误,不能继续错下去了。
(二)尽管会计既为管理提供信息,又直接履行管理的职能,但是,这也不是会计区别于其他管理科学的本质区别。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生产就必须有管理,有管理就必须有核算。因此,会计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会计不仅为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形成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信息来源,而且由于会计系统占有大量日常经济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最能揭示经济活动的动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重心从以实物管理为主,转向以价值管理为主,会计是一种重要的价值管理工作,它对经济活动中所有以价值表现的数量方面都要干预、指导、调节和控制,因此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从会计记账、算账的数据处理工作来看,实质上也是一种管理工作,因为数据处理的工作内容是伴随着对数据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而实现的。例如,记账就和审核工作结合在一起,算账则和分析、评价相继展开。对此我们并不否认。但是,人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只要他不是顶层工作,那他就必须既为他的上一级提供有用的作业信息,又要管理好其自身的本职工作。这是天经地义的普遍的事情。事实上,任何一门管理科学都既是一门信息系统的科学,又是一门管理系统的科学。因此,仅仅拿会计既是信息系统,又是管理系统,来作为区别于其他管理科学的本质特征,也是错误的。
传统上,无论什么大家,或者什么小家,人们关于会计的种种定义,最多只能算是描述性定义,都没有揭示出会计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都是片面的。
二、科学的观点
会计的本质就是依据严密恒等的数据信息系统对特定利益主体中各相关利益主体权益的增减变动过程持续不间断地进行核算和监督;既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专业的权益变动信息,又为各利益相关者实施以权益为核心的责权利相结合的专业配比管理,从而完成国民收入的初次有序分配。
首先,会计是依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为核心的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数据信息系统进行工作的。这里的严密逻辑关系的数据信息系统,是指与统计学以及其它管理科学相区别的,具有恒等关系的,分厘不差的账表数据系统。这是会计学区别与其他管理科学的明显标志。其他管理科学,尤其是统计学,遵循的是大数法则,追求的是大致准确,数据系统不具有严密的恒等的逻辑关系。
其次,会计客体,即会计对象,是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这是会计持续经营假定理论的内容。客体的持续经营假定决定了会计必须采取连续不断的永续方法记录和报告会计客体的持续经营过程。这种永续记录和报告方法是会计区别于统计学以及其他管理科学的本质标志。会计持续经营假定下的这一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可称之为永续会计。它决定了会计核算的方法。
同时,会计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说法,例如:经营活动过程说、资金运动说、价值运动说、行为过程说以及权益运动说等。我们认为应从权益运动的角度给会计下定义,以揭示会计的经济与法学本质就是反映和监督企业以企业法人为核心的各个会计主体法定权益的增减变动过程和结果。这也符合会计主体假定理论的要求。
第三,会计主体,是以特定利益主体为核心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组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会计主体假定理论的内容。特定利益主体是指具有法定经济利益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这里的组织是指各个依法登记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以及这些单位内部设置的归属独立法人组织管理的没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但是具有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机构。各自然人也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法人。任何特定利益主体的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的,都是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活动,都必然与其他利益主体发生联系,产生相关,于是形成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体的责权利经济关系总和。例如:借钱就产生债权人利益主体,筹措资本金就形成股东利益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就会与国家形成税收关系,与社会公众形成社会经济责任关系,与职工形成工资关系,与其他合作者形成应收应付的经济关系。与特定的利益主体相关的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都是受法律保护和制约的,都不得遭到侵犯。在这复杂的责权利构成的经济关系中,责任是条件,权力是义务,利益,即权益既是目的又是核心。因此,任何一个特定的利益主体的会计都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实事求是的核算和监督该利益主体及其相关各利益主体法定权益的增减变动过程及其结果,从而捍卫各利益主体的法定利益。因此,会计既为特定利益主体及其相关的各利益主体提供专业的权益信息,又为特定利益主体及其相关的各利益主体实施以权益为核心的责权利相结合的专业的配比管理。这种专业的责权利配比管理,既是专业的财务管理,又是专业的经济法执法管理,尤其是会计法的执法管理。通过对各利益主体下的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有效的专业配比管理,完成国民收入的有序的初次分配。以特定利益主体权益为核心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的增减变动过程及其结果为核算和监督内容,是会计区别于统计学以及其他管理科学的本质标志。会计主体假定下的这一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可称之为相关主体权益会计。它决定了会计核算的归属和内容。
至于其他会计假定,例如会计分期假定、货币计量假定等都不是会计所特有的理论内容,因此无关乎会计的本质问题,在此不赘述。
第四,会计的一切具体方法和具体行为,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计划、分析、评价、管控等等,都是对各会计主体权益的客观性、合规性、目的性三性最大公约数的配比。也就是说,会计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配比。这也是会计与统计学以及其他管理科学本质不同的标志。会计的这一特质,可称之为配比会计。它决定了会计实践方法的本质。
可见,会计既是一个具有严密恒等持续的信息系统,又是一个以权益为核心的各相关利益主体责权利相配比的管理系统。恒等、持续与主体权益三性配比,是会计区别于其他管理科学的的本质特征。
1,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核心的恒等式,是会计学区别于其他管理科学的数理逻辑标志。
2,以持续经营假定和会计主体假定为理论前提,是会计学区别于其他管理科学的理论标志。
3,以配比为行为核心,是会计学区别于其他管理科学的实践标志。
因此,只有指明恒等、持续、各主体权益三性配比三个明显标志,才能揭示出会计的与众不同的本质,否则,是不可能的,也是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