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创新论坛
狗屁会计学131
再谈会计学的逻辑起点及其基础的逻辑关系
之前我曾写过《当代世界会计理论的前提和逻辑起点》的文章,指出会计学的四大前提和四大逻辑起点。今天看来意犹未尽,在此补充完善如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古话道出了人性的本质。利,既是人类的起点又是人类的终点(目的)。当然,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切科学,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当然是利益了。会计学,作为研究经济管理领域的具体管理科学,当然也不例外。即,如果说只有一个逻辑起点的话,那么,不容置疑,利益必然是一切时代会计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至于说什么财物、资金、财富,甚至真善美等,是会计学的逻辑起点,显然是不准确的。
什么是利益?利益是宇宙中,一切对人类有用(有好处、益处)的东西的本质属性
。其具体表现为有形的及无形的财物、资金、财富、财产、声誉、权益等,甚至表现为正义的真、善、美,或者非正义的假、恶、丑。
但是,由于地域、习惯、文法章法不同等,种种原因,在中国汉语中,利益一词的近义词或者同义词,太多太多了。包括利益在内,这主要有:利益、利润、所得、利得、收益、效益、权益、收获、利获等概念。
尽管这些概念在中国汉语中,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但是在会计学中,鬼使神差,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而形成了会计学中特有的逻辑关系。
第一层概念,即逻辑起点概念是利益。一切都是利益,利益是一切!一切都从利益出发,最终仍然要回到利益的原点之上。
会计学家将利益一词作为一个最普遍的、最广泛的、最基础的起点性的概念来共同使用,一切会计学的专业概念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这一起点之后的概念,于是形成了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等等不同层次的逻辑关系。这主要包括:
1. 利益分:初始投入利益和后来产出利益。即:
利益=投入利益+产出利益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留存收益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其他综合收益
2.利益分:所有者利益和债权人利益。即:
利益=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 =资产
3.产出利益分:作为利润的产出利益和不作为利润的其他综合收益以及投入资本直接产出的利益。即:
产出利益=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收益
产出利益,本来应该称为收益,即某会计主体因投入利益的运动,或者说某会计主体因经营行为的运作,而收到的利益,即收益。但是,现代会计在这个问题的逻辑上,鬼使神差,产生了重大的跳跃,甚至出现了违反逻辑的跳跃。并且这种违反逻辑的跳跃,长期以来被大众无理由地接受。这就是人为地引进了一个重要的“利润”概念掺入其中。从此人们无法按照通常的逻辑来理解利润与收益之间的逻辑关系了。人们只能先突出利润的理论地位,固化利润的内含和外延之后,再来理解一个被压抑了本来应该有的外延范围的收益概念了。因此,自从人们固化了利润的内含和外延以后,收益从此成为了一个狭义的概念了,甚至经常被滥用,成为一个不具有固定含义的单词了。
4.作为利润的产出利益的构成分:收入和作为利润的收益,扣除成本、费用和增值税金后的余额。即:
利润=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处置损益+投资收益+其他收益-营业成本-增值税金-四项费用-营业外支出
由此可见,利润是由两个增加项和四个减项构成的。其中组成利润的两个增加项分别是收入和收益(仅仅是利润性收益)。
收入是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是以绝对规模总额来体现的经济利益,收入帐户平时只记增加不记减少;而收益(利润性收益)仅仅是以净额来体现的经济利益,这类收益帐户平时既记增加,又记减少。
同样道理,收入概念的引入,也导致了会计理论逻辑上的跳跃,不能按照通常的逻辑来理解收入和收益之间的逻辑关系,只能先固化收入的理论地位及其内含和外延,然后再确定收益的内容。因此,自从收入和利润两个概念的出现,收益的理论地位就被打压,成为从属地位,任人宰割。
综上所述,利益是一切会计学的逻辑起点,由此构建了各个时代的会计学的逻辑体系。当然也是当代会计学的逻辑起点,并据以构建了当代会计学中的各种逻辑关系。至于上篇文章所说的私有制、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管理制度、社会简单再生产要求的资本金保全制度以及公司法利润分配的刚性制度等,只是会计学的边界点罢了!有起点,也要有边界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学的逻辑体系。